一、能效标签背后的行业变局
2025年4月9日,中国汽车能效开发与检测认证联盟(简称“能耗联盟”)发布首批12款纯电动乘用车能效分级测评结果,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省电革命。这张从绿色到红色的五级阶梯标签,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试金石,更可能重塑未来的购车决策逻辑。
在首批测评中,小鹏P7+、大众ID.3等6款车型实现行车、空调、驱动、补能四项全优,成为“六边形省电战士”。而丰田bZ3则以整车二级能效的成绩,成为唯一未能跻身一级的车型。这种分化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参数内卷”到“真实能效竞争”的转型阵痛。
能耗联盟成立于2024年9月,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研)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共同主导。与发布C-NCAP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研)不同,这个新成立的联盟目前尚未获得强制认证权,更多扮演着行业自律者的角色。但即便如此,首批测评结果仍引发轩然大波——12款车型中11款获得一级能效,达标率超90%,这让消费者不禁疑惑:是行业技术集体跃迁,还是测试标准过于宽松?
二、测试标准的“黑箱”与争议
能效分级的核心争议在于测试标准的透明度。尽管联盟宣称测试遵循中汽中心的客观标准,但具体细节如行车测试速度、空调测试温度等始终未公开。以空调能效为例,测试分为静态和动态双场景,但静态测试是否模拟驻车开空调的真实场景?动态测试是否涵盖-30℃极寒至50℃高温的全温域?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让测评结果蒙上了一层“数据游戏”的阴影。
不过,部分技术细节仍从公开渠道透露出来。行车能效采用“双积分曲线”测试,覆盖多个平均速度段,最高测试速度达120km/h,对最高车速低于此的车型还会进行系数修正。驱动能效则摒弃车企常宣传的峰值效率,转而关注平均表现,要求稳态效率≥80%、瞬态效率≥84%。补能能效首次将快充与慢充纳入测试,乐道L60等车型的充电效率高达95%,而比亚迪秦L入门版则因补能效率不足获评二级。
这些标准的科学性得到部分专家认可。中国汽研海外事业部总经理鲍欢欢指出,当前高速场景百公里电耗平均值为20.7kWh,说明用户反映的高速电耗偏高是客观事实。能效分级通过量化指标,倒逼车企优化热管理系统和动力总成,例如极氪7X通过升级电机将冬季续航缩水率从30%降至15%。
但质疑声同样存在。有行业人士指出,首批测评仅覆盖12款车型,且多为车企主动送检,存在“定制化测试”嫌疑。更有消费者担心,能效标签可能沦为营销工具,重蹈碰撞测试初期“五星批发”的覆辙。
三、家电能效的启示与汽车行业的困局
回溯家电能效分级的历史,其成功经验与汽车行业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中国家电能效标识制度实施,通过强制标准和补贴政策,三年内淘汰三级以下空调,推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40%。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国家早已有CLTC/WLTC电耗测试和积分政策,参数造假现象已基本绝迹,能效分级更多是对现有标准的可视化补充。
这种差异源于两个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家电行业曾面临严重的虚假宣传,能效分级是“行业整顿”的利器;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技术成熟期,能效分级更像是“锦上添花”的优化工具。能耗联盟秘书长鲍欢欢坦言,首批测评中最低为二级能效,没有出现五级“极端差”车型,这说明车企技术已达一定门槛,分级更多是细分场景的精细化竞争。
但能效分级仍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参考家电行业,未来或能效分级可能与补贴政策挂钩。中国工业新闻网报道,若6000万辆一级能效纯电动车投入使用,十年可节电2.87万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5.38亿吨,生态效益等同5.7个长白山森林的碳汇能力。这种巨大的环保价值,让政策制定者难以忽视。
四、消费者的困惑与行业的未来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能效标签最直观的价值在于简化决策。一级能效车型每公里电费仅0.1元,是燃油车的1/10,十年可省18万元。但实际使用中,能效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CLTC测试模拟的是城市拥堵路况,而高速行驶时电耗可能翻倍。有用户实测大众ID.4 X在零下20℃的续航达成率仅81%,空调能耗占比从30%升至45%。
这种现实落差让消费者更关注测试工况的优化。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指出,CLTC测试平均速度仅37km/h,加减速频繁,与实际高速场景脱节。相比之下,WLTP测试涵盖更多高速工况,EPA测试则更贴近真实驾驶习惯。行业呼吁建立“全场景能效评价体系”,将高速、低温、空调使用等因素纳入考核。
车企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新势力品牌如小鹏、蔚来将能效分级视为技术优势,在发布会上高调展示一级能效标签;而传统车企如丰田,则在能效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丰田bZ3因空调和补能效率不足获评二级,其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能效短板的影响——在香港市场,比亚迪海狮07EV一季度狂卖1715辆,而丰田bZ3不得不转向网约车市场求生。
五、能效分级的未来与挑战
尽管存在争议,能效分级已成为行业不可逆的趋势。能耗联盟透露,已启动混合动力和商用车能效分级研究,未来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测评体系。这种扩展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电池企业,需提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对于充电桩运营商,需降低充电损耗率;对于消费者,则有望迎来更透明的能耗信息。
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能效分级仍需突破两大瓶颈。首先是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当前能效认证由能耗联盟主导,缺乏国家强制力,低评分车型可选择不认可结果。参考家电行业,未来或需将能效分级纳入国家标准,与补贴、税收等政策挂钩。其次是测试标准的完善。中国汽研专家建议,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技术发展和用户反馈优化测试工况,例如增加高温暴晒、低温冷启动等极端场景测试。
在这场省电革命中,消费者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当能效标签成为购车决策的核心指标,当每公里电费成为家庭账本的重要项,当“省电”成为技术创新的新赛道,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真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质变。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正是那张黄绿相间的能效分级标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