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买了哪吒汽车的朋友们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十几天前,负责为哪吒汽车提供流量的第三方出来说话啦,指出因为合众汽车(也就是哪吒汽车的母公司)一直没有结清账款,经过几个月的沟通和协商,还是没得到解决,所以从这个月开始,所有涉及欠费的车辆都将逐步被系统停机。
电车一旦停机,就代表断了网,远程操控车辆、实时导航、APP远程监控啥的都得休息,全部失灵,连蓝牙钥匙解锁也用不成了,得随身带着车钥匙,别到时候打不开车呀。
车主气得直冒烟,不过也没啥用,哪吒只是推卸责任,把“锅”扔给第三方,说人家没有提前通知,就单方面停止了车联网流量服务,根本没帮忙解决问题。
这操作真是让人无语,你都欠费快一年了,人家找你沟通协商好几个月都没啥成果,结果网突然断了,还怪人家没提前通知。这倒打一耙的做法,真只能用厚颜无耻这四个字来形容。
这些还算不上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毕竟,只要车辆没有故障、还能正常行驶,那些像远程操控、实时导航、APP远程监控这些联网的功能要是用不到了,也影响不了啥。
最让人抓狂的是,一旦车企倒闭,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终身质保的承诺谁来负责到底?售后搞不好就会中断,汽车的维护、换零件这些都得找谁办?那些曾经说得天花乱坠的保证,估摸着都要变成空头支票了。
在吒车主交流群里,大家都在关心续保费涨了、车损险买不了、零件要排队换、电池和电机终身质保高不成这些事儿。
有个车主四年前买了哪吒汽车,几个月前碰到充不了电的问题,打哪吒售后电话无人理会,也联系不上之前买车的那家4S店,不过那家店又不是哪吒的专营店。现在哪吒停产了,零件也不再生产,要换零部件,得等好长时间,这位车主曾为换一个小零件等了将近四个月。
现在这辆哪吒的充电效率和续航表现都明显变差,车主看得一清二楚。最让他焦虑的事是,几年后如果要换电池,该找谁帮忙?
续保这事儿真挺让人头疼的,买保险也得考虑三者险、交强险和车损险这些。交强险不用多说,哪个保险公司都得承保,不会拒绝。但商业险和车损险就不同了,它们其实属于双向选择,保险公司可以决定不卖给某些车型。
有个车主在六月份的时候收到过通知,保险公司说哪吒汽车被列入高风险名单,要续保的话得提供第三方技术鉴定资料。可是就算做了这个鉴定,保险公司还是拒绝给买车损险,说是因为车企倒闭、零件停产,导致无法继续购买。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子,有位车主咨询当地某保险公司,被告知因为车企倒闭,不能再为哪吒车的车主出售车损险,结果这位车主只得转头找小一些的保险公司,花了不少钱,才总算勉强买了个车损险。
一家车企倒闭,乘客背后可是有成千上万的车主踩到坑了,续保费涨得飞快,车损险买不到,售后没人回应,更换零部件也变得没有把握。
不少车主都是靠贷款买的车,更别提那些冲着当年宣传的炫酷广告去买的人了。如今,车企当初吹的牛逼越吹越大,可事到临头,后果也就越发糟糕。
前几天,哪吒重组管理人公布的信息显示,到8月底为止,法院认领债权的债权人一共有1631家,申报的债权总额超过260亿,已经确认的债权大概在51亿左右。
除了这些债权之外,哪吒汽车还拖欠了超过5000名员工的工资、经济补偿、补贴福利、报销费用和公积金,总共大概有4.6亿元左右。而目前账面上只有大约1500万的现金可以动用,真是杯水车薪啊。
期待已久的哪吒车主人数超过了40万,他们中不少车主比哪吒自己还盼着能出现个救星。
说实话,这个挺难的,毕竟还能坚持下来的车厂也在拼命比拼,就别提那些早就倒闭的了。
这些年,新能源车企出问题挺常见的,而且几乎都伴随着腐败和高管逃跑,哪吒也不是第一个,也很可能不是最后一个。
之前威马汽车的沈晖花掉了超过400亿,还在最后时刻继续忽悠投资人、经销商和车主,想给自己争取点时间,逃过一劫。到了2023年9月,他学起贾跃亭,发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去慕尼黑和纽约出差,结尾还灌了一点鸡汤:“好事多磨,静待花开”,结果之后就没了声响。
之前爆出问题的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倒是没跑,嗨,他老婆孩子早就跑去新加坡了。可恨的是,就在公司停摆之前,夏一再骗员工说没事,还在公司直播劳动呢。等到宣布停工时,员工还在努力工作,结果夏笑着说自己一直在想办法,气得员工都火冒三丈。
遇到周老板的责备,哪吒的CEO张勇基本都是那种“你是投资人,你牛逼,我忍忍忍”的尴尬模样,基本就是一味忍让,绝少反驳。
不过,张勇也模仿老贾的做法,今年四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跑到哪吒汽车桐乡工厂提出诉求,张勇已经辞去了CEO职位,也已经在英国了,还说自己还在为公司筹钱。
要不得,这些新兴势力的车企高管真是挺会“借鉴”的,不只在造车上相互学习,连应对跳票跑路的方式都惊人地相似。
卖车时,绝大部分都靠一份PPT再加一张嘴,把产品夸得天花乱坠,把服务和保障吹得理所当然,承诺似乎都不计成本似的全都甩给消费者。
可是等到钱用光了,事情就变得像在演一出为车企卖命的戏,结果却是抛下债主和成千上万的车主一地鸡毛,直接跑了。
老实说,作为金融圈的老手,我觉得踩这种“车坑”跟几年前买理财暴雷差不多,甚至比那还要狠一些。
说到底,买理财毕竟是闲钱,没啥大压力,但买车就不一样了,几十万一辆,很多还得借款,就像买房子一样,都是家庭里的大头,算是重资产了。
要是车企倒闭了,相关的保障啥的都没了,车子又迅速贬值,这种“烂尾”资产一旦出现,损失可是挺惨的。
反倒是那些车企的高层领导,基本都没啥损失,甚至还能揣着不少钱走人。
地坦白讲,他们对消费者一违约的代价,实在是太轻了。
要是处罚再重一点,几百辆车的车主连续续保都不会变成麻烦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