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

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里炸了。华为牵头的问界,某款车型的上市成本,据说就烧掉了几亿。这还只是直接投入,后续维护、推广、供应体系改造的账单还没算进去。再拉远一点看,问界这个品牌在过去一年里,光营销投放的开支就超过十个亿。十个亿砸出去,对应的销量却只有不到十万台。算下来,每卖一台车的营销成本,可能都逼近一万元。要是再细算融资、渠道和研发费用,单车成本可能直奔两万。

听起来是不是完全离谱?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的第一反应就是,华为在造车这件事上是不是疯了?不赚钱还硬往里砸这么多钱,怎么想都是亏本买卖。更别提问界还不是纯华为的品牌,它本质上还是赛力斯的车,华为只是技术和品牌赋能。一个合资品牌,能撑多久?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但别急着定这个“亏本”的结论。汽车行业这东西,账真的不能这么算。这里头的投入、回报、账期都太复杂了,数字对不上不等于真的出了问题。先不说问界,到处烧钱这几年,在新能源车企里都是常态。别看账目上个个亏损,但背后有门道。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我们先慢慢拆开。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先看问界这笔营销费。十个亿听着夸张,但视野拉大一点,新能源车圈其实都是这么玩的。比如理想、蔚来、小鹏,谁不是撒钱搞广告、铺渠道、办活动。这几年车企营销费用占比普遍高,比如理想汽车,2023年广告投放直接破了12亿。而且,这些钱砸得也不是没目的。新能源车不是传统燃油车,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销量。尤其是像问界这种新项目,品牌认知几乎从零开始,华为想要在30万级别市场打开局面,砸钱是必选项。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再看看问界的销量数据。官方公布问界M7去年卖了四万台左右,销量确实不算爆款。但是,有个细节很多人忽略了。问界的产品价格区间是20万到30万,瞄准的其实是中高端市场。这个价位段,能稳住销量的新能源车企不多。理想L7起售价31.98万,看着销量高,但它的成本更高。问界M7定位比理想L7稍低,价格压到了30万以下,走量其实已经算不错了。而且,问界的平均成交价高于行业均值,这说明产品本身有溢价能力。

再看毛利率。这是问界被吐槽最多的一点——毛利率太低,行业均值在20%左右,但问界不到10%。这是不是说明产品盈利空间有限?其实不完全是。新能源车企研发成本普遍高,这是行业里的结构性问题。比如问界的华为ADS智能驾驶系统,光这套技术的研发费用就吃掉了毛利的一大块。再加上鸿蒙座舱这类软硬件系统的开发、优化,成本拉高是正常现象。蔚来、小鹏、理想,谁家研发费用低过10亿?甚至很多新势力为了抢市场,直接把毛利压到负数。相比之下,问界还能有正毛利,已经不算差。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当然,低毛利背后还有渠道成本的拖累。问界的销售模式是华为的体验店体系,既要付赛力斯的分成,又要维持华为体系的运营,这种双重结构拉高了运营费用。但这个模式能换来什么?换来的是华为的品牌背书和用户流量。这些隐形资产,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收益,但长期价值很大。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对比传统车企、外资品牌,其实他们也在经历类似问题。比如丰田、奔驰这些巨头,新能源转型的研发投入都在加码,毛利率相比燃油车时代也明显下滑。而像特斯拉这种极端案例,以前靠补贴和高定价稳住盈利,现在补贴退潮、一降价就毛利暴跌。整个新能源市场正在重新定义“利润”的概念——短期亏损背后,是长期投入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那问题来了,问界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战略性烧钱?从账面数据看,它确实在亏。但如果你把时间轴拉长一点会发现,问界的投入都是有章法的。比如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它不是短期见效的东西,但一旦成熟,就会成为问界的核心竞争力。再比如营销费用的投入,表面看是在砸钱,但实际是在建立品牌认知。还有渠道成本,看似拖累毛利,但实际能换来用户覆盖和体验优化。

华为智驾加持问界M7震撼来袭-有驾

说到底,这事儿看着吓人,是因为大家习惯了用燃油车的盈利逻辑去看新能源车。传统车企讲究短期见效,新能源车企讲求长期布局。问界的这些动作,不是“没活路的乱烧钱”,而是“有目标的战略性亏损”。它不是赚不到钱,而是选择暂时不赚钱,换未来的市场份额和技术积累。

这背后要关注的,不是单个数字,而是它的整体方向。如果问界能在技术上持续突破,能在品牌上稳住认知,能在渠道上扩大覆盖,那现在的亏损就是值得的。未来,新能源车企的盈利逻辑会越来越复杂,光看账面数字解决不了问题。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要走哪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