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的车圈,有一种集体悟了,但没完全悟的癫狂感。
尤其是增程车,正在集体发疯。
起手式就是把电池往死里加大。智己LS6增程版给你干到66度电,号称纯电跑450公里,这数字出来,隔壁一票纯电车当场就要一个趔趄,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小数点。
这已经不是背刺了,这是直接从背后掏出了一把冒蓝火的加特林,对着纯电车的脑门进行火力覆盖。
如果说之前理想是把纯电的蛋糕悄悄端走了一块,那现在这帮新来的,是连桌子带人都给你扬了。
这事儿魔幻在哪?魔幻在增程车存在的意义,本来是为了让你别焦虑。油箱就是你的后悔药,你的金钟罩铁布衫,是你面对高速服务区里排队的充电桩时,能轻蔑一笑的底气。结果现在呢?大家比赛一样把电池加大加大再加大,纯电续航三百公里以下的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我虽然留了后路,但我偏不用,哎,就是玩儿”的精神。
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场盛大的、关于“我可以,但没必要”的自我证明。
车企们不装了,摊牌了。他们发现,用户的心理,才是最好玩儿的玄学。
你以为用户买增程,是为了油电双修,进退自如?错了。超过九成的车主,日常开的都是纯电模式,增程器一年启动不了几次,跟健身房年卡一样,主打一个心理安慰。
发动机一响,在用户耳朵里,那就约等于“体验降级”。那声音不是机械的轰鸣,而是人民币在燃烧的悲鸣,是高级感碎了一地的声音。
所以,车企悟了。他们悟到的第一层天道是:用户要的根本不是什么“没有里程焦虑”,用户要的是“拥有纯电体验的幻觉,同时还没有里程焦虑”。
看明白了吗?“幻觉”才是重点。
为了维护这个幻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让你永远也开不到需要用油的那个点。今天给你加到300公里,明天就敢给你干到500。只要我的纯电续航够长,发动机就永远只是个传说。就像薛定谔的猫,只要你不打开,它就永远处于不死不活的叠加态。只要你的电永远满着,你的车就永远是一台“纯电车”。
这就是一场大型的集体催眠。车企催眠用户:“你看,你买的是一台没有焦虑的纯电车。”用户自我催眠:“对,我开的是纯电,那个发动机只是个装饰品。”
我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特斯拉的中年人,对这种心态简直不要太了解。当年我开着我的毛豆3,电量低于40%就开始心慌,低于20%就想骂娘,规划路线比做项目计划书还认真。那种被续航支配的恐惧,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现在增程车主也开始有这个苗头了。本来是最自由的一群人,现在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强迫症。电量剩个50%就开始找充电桩,生怕启动了那个“尊贵”的发动机。加油?加油是不可能加油的。一公里七八毛的油,和一两毛的电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跑一趟长途多出来的油钱,够全家吃一顿海底捞了,就问你心不心疼?
所以你看,所谓“油电自由”,最后都变成了“充电自由”的枷锁。大电池,就是这个枷锁上最重的那一环。
车企们悟到的第二层天道是:在掀桌子式的竞争里,逻辑是不重要的,情绪才重要。
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防守不是做一台好车,而是做一台让对手看不懂、没法跟的车。
你纯电不是快充厉害吗?不是智能化高吗?我直接不跟你玩这个。我一个增程,把纯电续航堆得比你还高,价格打得比你还低,用你的优势打你,就问你气不气?
这就好比两个修仙者斗法,你辛辛苦苦练成了“御剑飞行”,速度飞快,结果对面直接掏出了一个任意门,还是烧柴油的,虽然有点冒黑烟,但他就是能到。你还在纠结“道”的正统性,人家已经开始抢你的地盘了。
而且,“纯电续航450公里”这个数字,写在海报上,喊在直播间里,那冲击力,比什么“热效率45%”、“零百加速3.8秒”要直接一万倍。前者是个人就能懂,后者你还得解释半天。在注意力只有三秒钟的时代,简单粗暴就是真理。
当然,这场癫狂是有代价的。
代价就是车本身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逻辑不太自洽的“缝合怪”。你背着一块又大又重的电池,每天拉着它跑,就像背着一个压缩毛巾出门,大部分时间你用不上,但它实实在在增加了你的负重。车重了,电耗高了,馈电油耗也更难看了。
我一个朋友,武汉的理想L8车主,跟我吐槽,说他每天上下班就50公里,那块大电池对他来说,纯属浪费。充电时间还长,快充都得一小时,不充满又难受。他感觉自己不像在开车,像在伺候一个电祖宗。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车比作修仙,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别说,还真特么有点像。这块大电池,就像你辛辛苦苦炼化的一颗“金丹”,结果你发现日常根本用不上这么强的法力,它还天天在你丹田里消耗你的灵气。
所以增程这条路,到底是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还是一个被时代临时借用的应急匝道?
一边是理想问界这种,把增程玩成信仰的;另一边是小米极氪这种,玩命搞800V快充,想用技术把充电速度干到跟加油一样的。
这是一场路线斗争,一场关于“便利性”的终极定义权之战。
增程的逻辑是,我给你一个“安全裤”,让你永远不担心走光。而纯电的逻辑是,我要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安全的试衣间,你根本不需要“安全裤”。
讲真,我最近看牙医,那个钻头声音比增-程-器-启-动-还-让-人-焦-虑。
目前来看,谁都赢不了谁。充电桩是多了,但车更多,节假日服务区里抢充电桩的盛况,跟春运抢火车票一样激烈。在“充电10分钟,排队一小时”成为常态的当下,增程器那个“嗡”的一声,就是天籁之音。
所以,大电池增程车这个“怪胎”,它还会继续存在,甚至会活得很好。
它确实提升了体验的边界,但也把自己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它就是汽车界的“厅局风”穿搭,既有体制内的沉稳,又想保留一丝市场的骚气,最后呈现出一种拧巴的帅气。
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个移动的充电宝悖论!
所以最优解是什么?最优解就是让别人去头疼。你只管享受这种拧巴的快乐就行了。至于这是不是过渡,谁在乎呢?反正车是消耗品,能爽几年就是胜利。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在终局到来之前,先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活得有点精神分裂。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