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开着这车出门,总揣着点期待。比如今天早上,朋友一抬头,看见我新到手的AUDI E5 Sportback:哎?没有四个圈?你这车还能叫奥迪?我只回了句:那是上汽的奥迪,差点意思但够用。 身边的人对这个品牌的认知还在模糊阶段。
你知道吗?其实去年年底,我偷偷估算了一下,AUDI E5 Sportback的制造成本大概在16-18万元(体感/样本少),这个价,卖到23.59万起,利润空间还行。可别以为它就只是个价格低点的新车。实际上,背后供应链的博弈和研发的布局,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我记得上次跟一个维修工聊,问他这车咋样,他皱皱眉说:配件贵,动力平平,主要是用料硬。这让我心里嗤了一声:你们这些修理工,总喜欢抱怨贵,好像所有新车都没招似的。他说的也有点道理,尤其是在电池和底盘的维护上,成本极端依赖供应链的稳定。
说到动力,AUDI E5 Sportback两个电机版本——220kW和300kW前置,四驱版本则是一前一后,组成组合拳。我对比了一下,同价位的Model Y,哪个加速快点?大概两个版本都能跑进4秒内(估算/体感),毕竟电机的配比不同,但实操差别不大。这让我心想:这车嫌麻烦的点在哪?是不是在后续的调校上?或许供应链上的电机国产化还不够成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就是关于电池的,76kWh到100kWh的版本,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价格差不多在4-5万元左右(估算/样本有限),可是续航差距挺大。83kWh的那版,官方宣称能跑超过400公里(NEDC);100kWh的,能争取500+公里。于是我心里有个疑问:实际使用中,续航和电池降成本怎么平衡?也许宁德的供应关系,对这车的定价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再说这辆车的辅助驾驶,27个传感器、254TOPS的算力。你想啊,这能比得上两辆越野车一起搭造的吗?英伟达芯片,软件支持全都关键。我有个想法:是不是这款车的高阶辅助,部分技术其实借鉴了福特的激光雷达整合方案?(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供应链的布局,让他们能以相对低的成本,配置如此高端的辅助。
汽车刚上市,很多人疑惑,没有四个圈的奥迪还能叫奥迪吗?答案可能只是在标志上,但我猜这也是个巧妙的策略。毕竟,我以前遇到销售团队说:客人对价格敏感,我们用的还是上汽的渠道,但配置绝对比别的同价位更值。 这让我觉得:品牌认知和实际配置之间,总有一层微妙的距离。有次我问同事,这车要是挂上奥迪标,是不是会卖得更快?他笑着:你觉得呢?但我们也知道,别的品牌没这么高的统筹能力。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未来一汽可能也会推出类似的电动车,基于奥迪PPE平台(体感/猜测不一定准)。之前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一汽自己搞,价格还能那么高性价比吗?毕竟,一来平台不同,二来成本控制差异很大。
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就乱成一锅粥,价格和技术并行不悖。面对Model Y、小米YU7,还有其它新星,AUDI E5的差异化在哪?配置、品牌,还是价格实在些?对于消费者而言,好用才是王道。你会不会也觉得:买车,越看越像买个品质保障+体验差异化的组合?还真是。
说到这,我有个疑问:如果这车没有四个圈标志,买的人会少吗?还是说,它的奥迪标签其实只在心里招摇?毕竟,车里那些光影闪烁的标志,除了让人心情好,无关痛痒——这是我自己心里在想的。
我觉得一个细节很关键:那块座椅的缝线,虽然普通,但用料扎实。你有没有注意到,车内那些细节,其实最能反映出最后的品质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辆车的人设会不会被定义成性价比之王?还是说,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在未来的市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车飙了一段后,我突然发现:很多观点都只是猜。可触摸的细节,总比空洞的大词更靠谱一些。你们觉得,未来还会有像AUDI E5这样,又快又值的纯电车型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