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浙赛赛道灯光下,喷射着微尘和汽油味。身着赛车服的雷军,端坐在小米SU7驾驶席,手稳稳握住方向盘。发动机怠速低吟,镜头捕捉到他眼中的冷静,轮胎与柏油摩擦出不祥的呲呲声。一脚油门下去,马力爆发,“漂移”动作一气呵成,一圈弧形,分秒之间,观众已经分不清这场秀是特效还是人肉。
如果你是那位准备入手小米SU7的年轻车主,看完这条“漂移”视频,会不会心头发痒?想自己也模仿雷总,来一个“全场最靓的崽”?
这支视频确实是真枪实弹,没有替身。雷军自己也在直播间亲口认了,说自己苦练了两年,先后去了“十来堂课”,才摸到漂移门槛。并且,小米汽车的精英驾驶班首期已经在浙赛开班,理论加实操,漂移、赛道驾驶一应俱全。精英学员的筛选——你得是Ultra版的早鸟,12月开始招募,首批先吃螃蟹,这听起来还有点黑客帝国的高门槛感。
现场是这样,新闻报道也是这样。据传,2025年7月17日的头条,雷军亲自宣布,他的漂移视频是真实实干,并且后续汽车驾驶培训会向用户开放。
这么一看,雷军说的漂移,靠谱,没虚头巴脑。技术上来说,漂移并不是什么玄学,核心无非是精准的油门、刹车配合,以及对车辆转向和动力分配的高水平掌控。专业赛道和专业人士,这活儿并不复杂——但门槛不低。
说到这里,不得不泼点冷水:非专业驾驶员,哪怕你在城市马路上用上雷军“漂移大法”,十有八九是把交警送进了朋友圈的主角。如果你是在非专业环境下“来个漂移”,要么就是短视频素材,要么就是交管事故的卷宗。漂移本身需要对车辆动态极其熟悉,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都要拉满,否则事后不是钢板就是保险理赔,轻者花钱,重者手术刀伺候。
雷总本人的初衷,明显不是要年轻人把马路变成赛道。小米汽车工程师的车库与城市道路的区别,隔着的是安全底线,也是社会责任感。企业搞宣传,有的是聪明的玩法——比如展示车辆性能、营造品牌调性、圈粉热血用户——但无论如何,绕不开一个现实:年轻驾驶者的安全意识和技术储备普遍不足。
现实世界和赛道世界的界限,有时候就像油门和刹车之间的距离,看似近,实则要命。
冷静讲,雷军没有用替身,媒体也没造假。我不怀疑他的专业态度和技术努力,毕竟人家两年苦练,不像网络评论区“今天漂移,明天翻车”那些嘴炮级选手。但大家质疑“雷总是不是找了替身”,这种反应背后,其实是对漂移难度和风险的本能警觉。这反而提示了问题的核心——漂移真的不是普通人都能轻松掌握的小技巧。
企业家带头演练高难度驾驶动作,视频一旦发酵,年轻用户一腔热血,有几个能记得那些“专业场地”与“安全培训”的前提?万一激情用错了地方,后果谁来埋单?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品牌自我修养的考验。
汽车,是最快的出行工具,也是最快的送医途径。赛道漂移很刺激,朋友圈转发率很高,但马路上的“激情漂移”,警察叔叔会让你在朋友圈被@。作为汽车企业,倡导驾驶文化和技能培训本就无可厚非,但“安全”这一条,永远是头号前提。
所以,雷军先生和小米汽车的公关部,未来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个展示思路?比如多一点安全驾驶的培训、高效节能的技巧,或者演示一下危险情况下如何正确急刹。漂移培训可以做,但建议夹上“大写加粗的警告”,告诉大家:培训仅限专业场地、有经验教练带队,并非日常驾驶推荐动作。
讲真,我也羡慕雷军能玩得那么专业,小米SU7也确实底子够硬。但如果有一天,我的卷宗里出现“大众漂移出事故”,我也会忍不住在警局小黑板上写一句:小米请安排一下社会责任课,别让马路变成赛车场。人性冲动和技术边界之间,最好有点隔离带,别仅靠交警拦腰截断。
黑色幽默一点说,警局同事已开始打赌:“下一个事故,是不是又有谁想模仿雷军?”我只能苦笑,这份职业有时候就是在别人的冲动与后悔之间做手术。漂移没错,出错的是场合和安全意识。
我无意批评雷军,也不是要求小米汽车一夜间变成“交通安全局”。只是做个职业上的提醒:传播热血与技术可以,但最好在每次显摆之前,多加一层防护网,也多一丝对现实世界年轻驾驶者的敬畏。否则“驾驶乐趣”变成“事故频发”,苦的还是那些被激情裹挟的年轻人,和案卷堆里忙不完的警察医生。
说到底,祝小米汽车大卖,让国产造车更有底气。赛道留给专业人士,马路留给慢速安全驾驶。国产品牌和中国汽车未来,都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冷静。如果你是热血的SU7小定用户,看视频时记得提问:我准备好了吗?
这里我把问题留给各位:如果你有机会漂移一把,是准备先学技术,还是先学安全?又有多少驾驶乐趣,是建立在风险合理可控的前提之上?这答案,可能比视频热度更值得反复回味。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