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陷信任危机,高价选装成“智商税”?降价难出手!
在当下车圈,小米汽车无疑是那个流量与争议齐飞的“顶流”。从上市即爆单的SU7,到后续一系列风波,小米汽车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在风口浪尖上反复摇摆。
近期,小米SU7 Ultra又因“碳纤维机盖”功能缩水被推上舆论中心。用户维权群人数已突破300人,甚至有律师喊出“退一赔三”的可能。这背后,究竟是用户过度解读,还是小米玩砸了“过度包装”?
根据红星资本局报道,部分已提车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发现,选装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双风道前舱盖,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官方此前宣称该设计具备“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辅助刹车散热”“提升下压力”等性能优势,还声称“原型车结构”。然而,车主拆解后却大失所望,除了外观开孔,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仅多了一块支撑塑料板。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机盖开孔测试,盖在上方的纸巾纹丝不动,直接戳破了“空气动力学优化”的宣传话术。车主刘先生气愤地说:“这根本不是功能件,就是装饰件!”
面对用户质疑,小米汽车于5月7日发布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对车主致歉。补偿方案是:未交付订单可改配,已提车/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但这显然无法让用户满意,“4.2万的选装费差价,用2000元积分打发?”“造型”是否等于“功能阉割”?车主们纷纷要求退车或重新开放选配权限。
雷军曾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但车主指出,小米在新声明中悄然修改了功能描述,将“空气动力学优化”降级为“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被质疑玩文字游戏。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威分析,若小米无法证明碳纤维机盖具备宣称的散热、下压力等功能,或存在隐瞒关键设计差异,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王栋律师进一步指出,车主可针对4.2万元的选装费用主张“退一赔三”。
值得玩味的是,雷军在5月10日的微博中坦言“过去一个月是创业以来艰难时期”,并透露因情绪问题暂停了社交活动。这与小米汽车风波的时间线高度重叠。车主刘先生质疑:“此前雷军亲自为碳纤维机盖站台,现在官方却甩锅‘表达不清晰’。如果产品真没问题,为什么不敢让用户重新选择或退车?”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本质上是新势力车企“重营销、轻兑现”的缩影。无论是空气动力学设计,还是“赛道基因”的标签,一旦实际体验与宣传落差过大,用户的反噬将远超流量红利。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时需警惕“期货式话术”,尤其是高溢价选装配置,建议要求厂商提供实测数据或第三方验证。而对小米来说,若想真正站稳高端市场,“用户信任”远比流量更重要。
流量是把双刃剑,过度包装终伤己。小米若想“造车梦”不翻车,是时候放下营销套路,用产品真实力说话了。否则,高价选装很可能变成用户眼中的“智商税”,降价也难出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