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狐汽车遭批量黑帖攻击,官方再次声明,坚决维护品牌声誉

最近,汽车圈里又出了一件挺热闹的事儿,主角是极狐汽车。

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个品牌还不太熟,它是北汽集团旗下的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9月5号晚上,极狐汽车的法务部门突然发布了一份非常严肃的声明,直接向外界宣告,他们正在遭遇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网络攻击。

极狐汽车遭批量黑帖攻击,官方再次声明,坚决维护品牌声誉-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来说,就是极狐汽车发现,在今日头条、小红书、抖音这些大家平时都爱看的平台上,一下子冒出来非常多的帖子,内容都差不多,矛头统一对准了他们即将上市的一款新车,叫做极狐T1。

这些帖子可不是简单的吐槽或者批评,而是编造了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每天能刷出来将近一百条,看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背后统一指挥,发动了一场“舆论战”。

这些虚假信息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狠的一招,就是编造所谓的“官降方案”。

这些帖子说,极狐T1这款车,只要消费者交了定金,马上官方就会宣布大幅度降价,让第一批支持的车主直接成了“韭菜”。

这种说法对消费者的心理杀伤力是巨大的,谁愿意自己刚订的车,还没到手就贬值了呢?

这直接动摇了潜在客户的购买决心。

第二个,是捏造“故障解析报告”。

这就更离谱了,一款还没有正式交付给任何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车,网上居然已经流传开了详细的“故障报告”。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菜还没开始做,就有人写好了食评,说这道菜又咸又难吃,这显然不符合常识。

第三个,就是散布“拖延上市”的谣言。

明明官方已经公布了上市时间,这些帖子却偏要说上市要推迟,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一种项目不顺利、产品有问题的假象,打击市场信心。

极狐汽车遭批量黑帖攻击,官方再次声明,坚决维护品牌声誉-有驾

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犯嘀咕:难道这车真的有问题?

是不是真有什么内幕?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静下心来用事实和逻辑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漏洞百出。

首先,关于“降价”的问题。

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极狐T1这款车是在8月22日才开启的预售,公布的是6.88万元到9.38万元的预售价格。

请注意,这是“预售价”,是车企为了摸底市场反应、吸引早期订单而设定的一个价格范围,并不是最终的官方指导价。

按照计划,这款车要到9月11日才正式上市,到那个时候,最终的、一锤定音的价格才会公布。

一个连最终售价都还没确定的新车,怎么可能存在“降价”这种说法呢?

这完全是无中生有,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其次,关于所谓的“故障”。

这一点就更加站不住脚了。

极狐T1目前还处于预售阶段,生产出来的车辆可能用于内部测试、媒体试驾或者店面展示,但没有一台车是作为商品正式交付到普通消费者手里的。

既然没有普通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款车,那所谓的“故障”是从何而来的呢?

极狐汽车遭批量黑帖攻击,官方再次声明,坚决维护品牌声誉-有驾

那些煞有介事的“故障解析报告”,除了凭空想象和恶意编造,找不到第二个来源。

这种违背基本事实的造谣,其目的就是为了纯粹地抹黑产品形象。

事实上,从另一个数据我们或许能看出这次事件背后的一些端倪。

极狐T1在开启预售短短两个小时内,订单量就突破了一万一千台。

对于一个全新车型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说明它在设计、定位和价格上,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市场是有限的,蛋糕就这么大,一款新车的火爆,必然会挤压其他同类产品的生存空间。

在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背景下,当正面竞争难以取得优势时,一些企业或者利益团体就可能会动起歪脑筋,采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黑公关”手段,试图通过抹黑对手来为自己抢夺市场。

极狐汽车这次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和强硬。

他们发布的声明里明确表示,已经开始深入挖掘和固定证据,并且和各大平台协同调查。

同时,已经委托律师向相关方发出了《律师函》,并且准备根据情况采取举报、投诉、甚至诉讼等一系列法律手段,要追究造谣者的行政、民事乃至刑事责任。

这番表态,可以说是不留任何余地,展现了“零容忍”的决心。

这已经不是极狐第一次这么做了,就在几天前的9月1日,他们就曾点名警告过一个持续发布不实言论的视频账号。

可见,面对网络抹黑,极狐已经把法律武器拿在了手里,准备正面硬刚。

极狐汽车遭批量黑帖攻击,官方再次声明,坚决维护品牌声誉-有驾

其实,这种车企法务部直接站出来,公开向“黑公关”宣战的现象,在近两年的汽车行业里越来越普遍。

以前,很多企业遇到类似情况,可能更倾向于低调处理,怕事情越闹越大,影响品牌形象。

但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对网络谣言的沉默和忍让,只会被认为是软弱可欺,换来的是对方的得寸进尺。

所以,像长城、理想、蔚来等很多车企,都纷纷开设了法务部的官方社交账号,把维权行动摆在台面上,让所有人都看到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

这种转变的背后,也离不开国家层面对网络环境的整治。

中央网信办近年来持续推动“清朗”专项行动,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打击各种网络乱象,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其中就包括了恶意损害企业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所以,车企们的依法维权,既是保护自己,也是顺应了国家净化网络空间的大趋势。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件事也提了个醒。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巨大,真假难辨。

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爆料,特别是针对某个产品或企业的负面消息时,最好能多留个心眼,多一份理性的判断。

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消息的来源可靠吗?

它的说法符合逻辑和常识吗?

有没有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的谣言?

做到不轻易相信、不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维护一个清朗网络环境的公民责任。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靠产品实力、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来说话,而不是靠互相攻击和抹黑。

这种“以黑代竞”的歪风邪气,不仅伤害了被攻击的企业,也污染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生态,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消费者的利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