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回应懂车帝测试:特斯拉不关注排名,鸿蒙智行沉默应对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很多准备买车或者已经买了智能汽车的朋友们都挺关注。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叫“懂车帝”的知名汽车平台,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汽车智能驾驶安全测试。

他们找来了市面上36款最热门的车型,既有国产品牌,也有进口合资品牌,把它们拉到真实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模拟了一些咱们平时开车最怕遇到的危险情况,比如前面有车突然急刹、路边突然冲出个“行人”之类的,想看看这些车的“自动驾驶”功能到底靠不靠谱,关键时刻能不能帮上忙。

车企回应懂车帝测试:特斯拉不关注排名,鸿蒙智行沉默应对-有驾

这本来是件好事,能帮大家看清楚各家技术的真实水平。

可没想到,测试结果一公布,整个行业都炸开了锅,各家车企也纷纷出来表态,一时间好不热闹。

这次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测试的排名上。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这场堪称“地狱难度”的考验中,拿到第一名的竟然是特斯拉的Model 3。

更关键的是,这款车用的是所谓的“纯视觉”方案,也就是说,它主要就靠车身上的7个摄像头来观察路况,连现在很多国产新能源车标榜的“激光雷达”这种高科技硬件都没有。

就是在这种“朴素”的配置下,特斯拉在6项高难度测试中,成功通过了5项。

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车型,哪怕是那些宣传自己装了好几个激光雷达、算力多么强大的,表现最好的也只通过了3项测试。

这个结果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和疑问。

很多人都想不通,不是一直说激光雷达就像汽车的“火眼金睛”,比摄像头看得更远、更准,尤其是在晚上或者天气不好的时候作用更大吗?

怎么到了真刀真枪的比试中,反而被只用摄像头的特斯拉给比下去了呢?

难道我们多花好几万块钱买来的那些高级智能驾驶配置,效果还不如基础的摄像头吗?

这场测试到底是真的反映了技术差距,还是测试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呢?

车企回应懂车帝测试:特斯拉不关注排名,鸿蒙智行沉默应对-有驾

面对这样的结果和消费者的疑问,各大车企的回应也显得格外有看点。

首先看这次测试的最大赢家特斯拉。

他们的反应可以说是既高调又充满了自信。

特斯拉的官方账号先是发布了一份数据,说根据他们最新的安全报告,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的特斯拉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比人类自己驾驶要低得多,安全性是普通车辆的9.5倍。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想告诉大家,他们的安全不是靠一次测试吹出来的,而是有全球数百万辆车在真实道路上跑出来的海量数据作支撑的。

紧接着,特斯拉的副总裁陶琳也公开发声,她的表态就更有水平了。

她先是说,特斯拉不怎么关注这种测试排名,因为任何排名都是相对和暂时的。

这话听起来很谦虚,但她马上又补充说,他们的老板马斯克十几年前就立下目标,要做出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辅助驾驶系统,而现在,特斯拉已经连续好几个季度超越了这个目标。

这番话,既显得格局很大,又不动声色地展示了自家的实力。

最后,就连马斯克本人也亲自下场,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转发了懂车帝的测试视频,并且还特意加了一句评论,他说:“由于法规限制,特斯拉的车辆数据不能传回美国进行训练,即便是在没有中国本地数据训练的情况下,我们的车依然在中国取得了最好的测试成绩。”这句话的潜台"text": "好了,一场看似普通的汽车辅助驾驶测试,怎么就搅得整个车圈天翻地覆,从车企大佬到吃瓜群众,全都下场开麦了?这到底是“神仙打架”,还是有人“不讲武德”?懂车帝搞的这场“年底大考”,究竟是照妖镜还是哈哈镜?别急,咱们今天就化身知识侦探,把这背后的门道、各家的心思,一层一层地给它扒拉清楚。

第一幕:平地一声雷,一份榜单引发的“血案”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场地上,模拟了咱们日常开车最头疼的几种情况——高速上突然窜出来一辆“鬼探头”的假车,或者城市道路上突然出现一个横穿马路的假人。然后,把市面上最火的三十多款智能汽车,挨个拉上去溜溜,看看它们的“自动驾驶”大脑反应够不够快,能不能救你一命。

这就是懂车帝这次干的事儿。听起来挺好,对吧?毕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但问题就出在了遛完之后的结果上。

榜单放出来,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拔得头筹的,竟然是特斯拉的Model 3!而且,是那个只靠7个摄像头,连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些“豪华配置”都给省了的“纯视觉”方案。在足足6项堪称“地狱难度”的测试里,它成功通过了5项。

车企回应懂车帝测试:特斯拉不关注排名,鸿蒙智行沉默应对-有驾

反观咱们国内那些以智能驾驶为傲,动不动就宣传自己装了多少个激光雷达、算力有多牛的新势力品牌,表现最好的也才通过了3项。这下可炸了锅了!这就好比一场武林大会,大家比武,结果一个只练“基本拳法”的家伙,把一群手持“神兵利器”的大侠给打趴下了。这你让各位大侠的脸往哪儿搁?

消费者的疑问立马就来了:“不是说激光雷达是‘千里眼’,比摄像头看得更准、更远吗?怎么关键时刻还不如‘近视眼’的摄像头了?”“难道我们花大价钱买的那些高阶辅助驾驶,都是智商税?”

第二幕:众生百态,大佬们的回应堪比宫心计

榜单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各家车企的回应,那可真是精彩纷呈,字里行间全是戏。

1. 特斯拉:看似“凡尔赛”,实则“秀肌肉”

特斯拉的公关和高管们,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先是官方账号下场,甩出一组数据:“我们2025年第二季度的安全报告显示,开着Autopilot的特斯拉,比你自己开要安全9.5倍!”潜台词就是:“看见没?我们不是靠一次测试吹牛,我们是用全球几百万辆车跑出来的数据说话的。安全,我们是专业的。”

紧接着,特斯拉大中华区的女掌门陶琳女士,发表了一番极具水平的讲话。她先是云淡风轻地表示:“我们不关注排名,这些都是暂时的。”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谦虚?但她话锋一转,立刻提到了老板马斯克的宏伟目标——“要开发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辅助驾驶”,并且强调“如今,特斯拉已经在多个季度超越了这一目标”。

看明白这套路了吗?先说“我不在乎”,再说“我早就天下第一了”。这高级的“凡尔赛文学”,既显得自己格局大,又把实力给亮了出来。

最后,大老板马斯克本人,在自己的社交平台X上亲自转发了懂车帝的测试视频,还画龙点睛地补了一句:“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这句话杀伤力太大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这个外国学生,都没刷过你们中国的题库,光靠自己的真本事,就考了第一名。要是我能在中国本地化学习,那还得了?”这不仅是对自己技术的高度自信,也是在暗示,纯视觉方案的潜力,深不可测。

2. 鸿蒙智行(华为):惜字如金,暗流涌动

如果说特斯拉是高调炫技,那华为这边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懂车帝的测试结果,鸿蒙智行的回应只有八个字:“已看到,不予置评。”

这八个字,简直比长篇大论还有力量。它表达的不是“没意见”,而是“懒得跟你争辩”。这背后,是华为对自己技术路线的绝对自信和对这次测试的强烈质疑。要知道,华为问界系列主打的就是“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的豪华硬件方案,他们认为这才是通往高阶自动驾驶的康庄大道。结果测试出来,被一个“纯视觉”方案吊打,这口气怎么可能咽得下?

“不予置评”的潜台词是:“你这个测试规则有问题,场景设置不公平,或者干脆就是针对我。我跟你辩论,都拉低了我的身份。”这是一种强者面对不公时的姿态,虽然没说一个脏字,但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车企回应懂车帝测试:特斯拉不关注排名,鸿蒙智行沉默应对-有驾

3. 岚图等其他车企:理性反思,寻求共识

相比于特斯拉和华为的针锋相对,像岚图这样的车企则展现了更具建设性的态度。岚图的邵明峰把这次测试比作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共同问题。他说,这次测试暴露了大家在一些极端场景下的“技术共性瓶颈”,比如高速紧急避险、对不规则障碍物的识别能力等等。

这种声音就非常宝贵了。它没有纠结于谁高谁低,而是把问题上升到了行业层面。说白了,就是承认大家现在都还不是完美的“老司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既保全了自家面子,也指出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格局很大。

第三幕:拨开迷雾,我们到底该信谁?

好了,各家都表演完了,那作为消费者,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是两条技术路线的终极对决。

对决一:纯视觉 vs 融合感知

特斯拉的“人眼模拟”派:马斯克是个“第一性原理”的信徒。他认为,人类开车就是靠两只眼睛和一个大脑。既然人可以,那AI为什么不行?所以特斯拉坚持用摄像头模拟眼睛,然后用一个超级强大的“AI大脑”去处理信息。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低、硬件简单,但对算法和算力的要求是指数级的。马斯克那句“没用中国数据”的炫耀,就是在说他的“AI大脑”有多聪明。

中国车企的“超人感官”派:以华为、蔚来、小鹏为代表的国内厂商,走的是另一条路。他们认为,人眼有极限,会疲劳,会看错,尤其是在黑夜、大雨、浓雾等恶劣天气下。所以,必须给车子装上“超能力”装备——激光雷达。激光雷达不受光线影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就像蝙蝠的回声定位。再加上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多重保障,安全冗余拉满。

懂车帝的测试结果,就像是在“超人感官”派的地盘上,狠狠地给了“人眼模拟”派一个大大的赞。这自然会让前者感到不服。他们会质疑:你测试的场景是不是恰好都是摄像头擅长,而激光雷达优势不明显的?比如,在识别一个标准人形假人的时候,训练有素的视觉算法可能比激光雷达反应还快。但如果换成一个奇形怪状的异形障碍物,或者在暴雨天呢?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对决二:封闭测试 vs 开放道路

任何测试都有其局限性。懂车帝的测试虽然模拟了真实场景,但终究是在封闭场地里,用的是假车、假人。而真实的道路,情况要复杂一万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窜出什么,路上的坑洼、洒落物、光线变化,都是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考验。

因此,特斯拉甩出的“真实世界9.5倍安全”的数据,和懂车帝的测试排名,其实是两个维度的东西。一个是基于海量真实数据的统计结果,一个是特定场景下的极限能力测试。两者都有价值,但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我的观点:神仙打架,用户得利

在我看来,这场由懂车帝点燃的“战火”,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首先,它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行业。特斯拉的优异表现,会刺激国内车企,让他们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堆砌硬件,而是必须在核心的软件算法上投入更多精力,去死磕那些“技术共性瓶颈”。这会加速整个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其次,华为、小鹏等车企对测试的公开质疑,也不是输不起,而是一种行业自信的体现。他们敢于叫板,要求更公开、更透明、更科学的测试标准。这种争论,本身就在推动行业标准走向成熟。当标准越来越完善,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用户。

所以,我们不必急于站队,去争论谁对谁错。我们应该乐于见到这样的“神仙打架”。每一次碰撞、每一次争论,都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正是这些火花,最终会淬炼出更安全、更可靠、更值得我们信赖的智能驾驶技术。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让我们搬好小板凳,继续看下去,因为最后的赢家,一定是我们每一个手握方向盘的普通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