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回老家,我开着零跑C16增程280激光雷达至尊版跑了2733公里。高速大概占了2300公里,其余是多山的小路。这车胎压我没瞎调,前轮255、后轮275,厂家推荐区间内,毕竟跑山路胎压稍高点脚感会更稳。先说说动力设置吧,高速上我选了燃油优先、动力标准,平时城里或者坡道多的地方切成纯电优先、动力舒适。这样跑下来,配合这套增程器,感觉挺顺。
我有个朋友常开理想,也用增程模式。别看都是增程器,不同品牌之间真有微妙差别。一回他跑高速爬坡,说增程开着像拖着个尾巴,好像就是挡着纯电放出去的路,可我这C16倒是灵活多了,油机只要车速保持110到120公里/小时,爬坡时候还能把电量从77%充到80%,那画面很怪,比我想象中靠谱多。你说这算不算增程器逆袭?我也没深究技术,只知道车载管理系统脱了缰地算计着油和电,挺聪明。
在高速服务区偶遇理想的5C超充站,充电速度让人舒服,短短30分钟,电量蹭蹭上去,完美配合我休息需求。别的品牌快充(这里我特指几个我用过的,样本有点少),速度能差个20%-30%。价格上更是省不了心,湖北那里充1元一度电,多省了点,重庆和四川都得1.8元以上,贵得没边。我心算了一下,往返这趟约用电的成本就400多元,比单纯油车省不了多少。这算不算增程优劣的隐形代价?我有点嫌麻烦,要是没人给算,纯电车主估计也得犯嘀咕。
返程路上,我用家里便携式慢充桩,电压2千瓦,虽然充满得要16小时,但电价0.8元,这性价比直接秒杀快充。毕竟慢充摊平下来,安全也多了,设备没那么复杂,人也能省心点。但不得不吐槽,慢充太耗时间,尤其国庆节高峰路上苦等,气不打一处来。那个晚上,我在车里翻笔记,想起一个细节:我这趟行程中,最极限的一次,纯电跑到剩15%电量,硬着头皮用慢充充满,16个小时(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油耗,APP显示综合电耗15kWh/100km,综合油耗6.7L/100km。扯了扯数据,53%的公里数电驱动,47%靠油机。这事儿让我感慨:理论上纯电能跑的地方,我偏心用纯电模式,理解你不知道供应链这边复杂,自己默默尝试找到最省心的模式,不花大力气调软件调硬件,给自己留点操作空间。早先我说这车增程器有点逆袭,其实大嘴巴讲法有点夸了,毕竟山区路况变幻莫测,这套系统多少都是折中。
有个修理工朋友跟我说:增程器要管住脾气,玩脾气的就不是好车。我体会挺深,太多车企想靠软件一刀切,结果现场客户怨声载道。零跑这车给我感受就是平衡做得比较好,成本、体验稍微中庸,但我又不能说绝佳。不过和同级别纯电SUV比起来,尤其那些续航超300公里但老续航焦虑的,C16用增程混合模式,日常跑山路更安心。
奇怪的是,有时候高速上切换动力模式,我发现车系统微微卡顿,来回切换时能感受到延迟,估计这套系统在某些负载和状态下还没优化完全。我没找厂商验证,没细想过是底层软件还是硬件信号通信慢(纯属猜测,样本少)。不过这几秒卡顿让我在高速超车时多了几分警惕。
至于供应链背后,我想说个生活化比喻:研发新系统像织毛衣,线拿到了不一定手熟练,线粗细也有区别,能织出好看还保暖的,只能靠无数次调整;供应链像准备食材,不仅东西齐全,质量、数量、送达时间都得精确。零跑这套增程系统明显是调和了多方食材的家常菜,没法端出大厨级的宴席,但中规中矩也能吃饱。
说回细节,前几天我朋友问我:你这车续航到底焦不焦虑?我笑了,说实话,刚开始挺忐忑,开着开着就惯了。增程模式让心态稳多了,电和油能灵活切换,像双保险,不至于路上猛然没电尴尬。在理想充电站那儿遇见一位司机,他说:快充价贵点没办法,爬山时候省油挺关键。我点头,这也是今年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博弈的新风口:充电成本和便利的差异正在重塑谁赚谁亏。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两年,增程混合动力会不会被纯电彻底碾压?我心里其实还没谱,因为国家新能源政策还在变,电池成本持续下滑但快速换电、充电技术也在迭代,这让增程的市场弹性很难量化。说不定到了2026,增程成了给长途储备保险的新规范,也可能被放弃,成了过渡期的边缘玩家。
最后补个小动作,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这趟里程的平均时速大约在85公里/小时,考虑到山路多,挺合理。你呢?你开长途,燃油和电的比例会怎么调?增程模式还会让你感到安心,还是更喜欢纯粹的驾驶乐趣?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