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一个问题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什么才叫“性能车”?以前“性能车”仿佛就等同于烧钱、限量,以及一堆在城市里根本施展不开的参数。从高尔夫GTI这样的神坛选手,到各种价格高高在上的“小钢炮”,对普通人来说,就是隔着一堵价格的墙。那么现在,上汽大众凌渡L GTS不到14万,搭着2.0T高功率发动机—这个事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真的“狠”?
先不急着给结论。我们倒着想:如果你的预算只有14万左右,传统观念是买“能开能用”的家用轿车,顶多看看点快的1.4T之类。性能?留给有钱人或真的喜欢玩车的人。大多数年轻人买车,谁不是既要自己用着爽,又要家里人认可,还不能太张扬?谁又能随时去跑赛道、去郊区炸街?所以主流就是妥妥的家用。厂商们也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推舒适、空间、油耗这些维度,性能成了捧在橱窗里的奢侈品。
突然,上汽大众直接把2.0T高功率发动机拉到13.99万的门槛,这是一次彻底的价格劈叉。你再看看以前,帕萨特得卖到15.99万,同级别性能版本都得奔着20万,GTI更是六位数起步。不夸张地说,现在连学生、刚工作没几年的小白领,都能摸摸性能车的门槛了。
网上最火的一句话:“GTS来了,还多花6万买GTI干嘛?”这话本身就是对汽车世界规则的一次挑战。大家都习惯了尖端性能只属于少数人,现在突然可以“大众化”了,自然炸开锅。是不是意味着性能不再高不可攀?还是说这只是个营销把戏,换汤不换药?
那我们得反过来问:门槛降低,是不是就真能买到“狠”车?其实这里头有门道。发动机是一样的,底盘调校、变速箱啥的,就得看厂家厚道不厚道了。资深玩家知道,真正的性能车,从发动机到悬架、刹车、转向,每一环都不能差。所以你看很多人说凌渡L GTS其实更像是6代高尔夫GTI的轿跑版,而非8.5代的GTI——什么DCC可调悬架、运动化的底盘调校,多多少少都有减配的地方。那也没关系,13万多买到2.0T高功率发动机已经值了,剩下能不能DIY、改装,刚好填满年轻人的梦想。
我觉得关键在于:厂商终于意识到,同样的钱买性能比买花梢配置更让人心动。当年小钢炮Polo GTI,猎奇但太小众;高尔夫GTI高高在上,玩车的人还是那几个。现在直接降维打击,性能变成了大众的选项。愿意玩车的人剩下的预算,完全可以自由去折腾,正好呼应了现在汽车圈流行的“后市场文化”——有啥比自己改一辆车更有仪式感?店大价低,直接刺激了整个“自定义+性能”这个市场。
当然,这一招也不是靠嘴皮子就能撑起来。电车们已经用各种惊人加速把燃油车逼到墙角。大家都说电车0-100比燃油车快得多,但很多时候,这种刺激是短暂快感,时间长了、玩多了,油车的底气还是在“可玩性”和耐久性上。你让一个15万的电车去改装、去提升底盘,那几乎是天方夜谭,可大众系的后市场那可是历史悠久,甚至养活了一群有梦想有手艺的改装师傅。
而且上汽大众自己也看明白了:单靠产品卖点不行,质保政策必须拿出来秀肌肉。动力总成终身质保,整车终身质保,不限年限、不限里程,条件就是要在4S店保养。有人说怕被捆绑消费,其实多多少少有点担心被“圈养”。但是在新势力疯狂打价格战、又时不时曝出品控问题的大背景下,谁不怕买个新车开一年就出现大毛病?传统合资的这一层保障,对很多买家来说,就是最后一层安全网。
有人问:燃油车明明销量下降,为什么还要反击?其实道理很简单。虽然新能源车占据了话题制高点,但回头看看销量,每年还是有超过1000万辆燃油车上牌。新势力能不断出新鲜噱头,但大多数人还是要考虑工艺、耐用、养车成本。这两年上汽大众的销量也没多么飞速增长,但市场地位依然稳,归根到底还是产品有底、服务有底。
现在的行业分水岭其实不在于油电之争,而在于“有无想象力”。上汽大众玩了个新花样,“两代同堂”“一口价”,老的车型嫡系守阵地,新的车型冲高产品力,价格一刀切,非常直接。比如朗逸7.99万,途观L 14.29万,ID.3 11.99万,覆盖各种群体。对于那些买车最怕磨嘴皮子的人,“一口价”简直就是福音。你既省心,也不用担心全款去砍价。
更厉害的,是上汽大众现在敢喊话:“我们要做最聪明燃油车。”不是只比性能,还比智能化、舒适度。智能驾驶、HUD抬头显示、大中控屏,这些配置让传统合资不再只是耐用和品控,竞争力也在和新势力叫板。尤其是途观L Pro、帕萨特Pro、途岳这一系列新车型,都是老百姓能摸得着的智能升级。
再看高端发动机,第五代EA888还没完全铺开,但途昂Pro先行一步,动力参数赢到飞起。后续帕萨特Pro这一批车型,大概率也会加持新发动机。而且奥迪的新A5L Sportback也用上了同款,上市即售罄——这说明什么?说明“硬核技术”永远有市场,哪怕再贵,只要性能到位,消费者就会买单。
对比起来,新能源和燃油车其实变成了“多选题”,而不再是“二选一”。上汽大众敢同时布局油电,甚至喊出“合资2.0”,说白了是要把德国底蕴和中国智慧结合,一个不落地下蛋。德系的品控+本土的智能,找到中间地带,反而能更好地满足大家的个性化、多重需求。
有一种声音是:老牌车企不够“激进”,产品更新慢。但事实是,寡头式的价格战和产品同质化未必能走远。当所有新能源都在拼同样的续航、同样的智能,未来怎么才能突出重围?传统厂商的优势,是能给产品更多的“厚度”,而不是只做“薄如蝉翼”的参数。
我们回到开头的设问:不到14万的价格,性能车会带来什么变化?首先,它让一部分对速度、操控有执念的年轻人有了实际机会体验“性能”,而不是只在网上讨论参数和试驾视频。其次,改装文化的再度兴起也会让车辆真正“个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最后,传统厂商的重新定位,让大家看见他们自己也会迭代创新,变得更接地气。
当然,并不是所有便宜性能车都值得买。参数好看是一回事,产品体验、品质把控又是一回事。如果厂家不在底盘、悬架、变速箱这些细节狠下功夫,只靠一个“动力强”,那其实离真正的“狠”还差一口气。但不可否认,这个动作已经开始打碎原来的划分,让性能、智能、舒适三者都能在十几万的价位触手可及。
最后问一句:你会为这不到14万能买到的性能心动吗?你觉得这也许是厂商最大的诚意,或者是营销的花活?无论如何,这都证明了汽车行业正在变——变得不只是价格,变得还有玩法和想象空间。你可以选择油、选择电,也可以选择性能和个性。市场和厂商终于开始为年轻人、普通人的需求改变,而不是只站在舞台中央做指挥。你要什么,这时代就会拼命给你造出来。这才是“狠”真正的意义。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