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EQE地库8小时大火烧毁140辆车,200名消防员无能为力,车主36万买的车只赔15万

奔驰EQE地库8小时大火烧毁140辆车,200名消防员无能为力,车主36万买的车只赔15万

200个消防员,80台消防车,从凌晨折腾到中午,浇了8个小时的水。火是灭了,但地库里140多辆车已经烧得面目全非,23个住户因为吸入浓烟被抬上救护车,楼上五百多户人家断水断电。起火的车主更惨,他那辆静静停在车位上的奔驰EQE,既没充电也没磕碰,莫名其妙就从底盘开始冒烟,然后整个地库就成了火场。这是去年8月发生在韩国仁川的事,后来查出来是电池热失控,涉事车用的NCM三元锂电池,镍钴锰配比是8:1:1,能量密度高,但遇热就像炸药包。

类似的事国内也有。去年10月浙江嘉兴,车主老高的EQE刚充完电停在地库,他人都走了,手机突然收到车载系统推送:“电池过热,请立即停车”。等他跑回地库,副驾驶座下面已经在冒烟,前后不到一分钟就窜出火苗,旁边几辆车也跟着遭殃。

老高后来跟厂家扯皮扯了几个月。车是36万买的,保单上全损理赔额度写的31万。但厂家第一次给的方案是按事故车残值赔15万,理由是车已经烧了,只能算二手报废车的价。老高当然不干,找了媒体曝光,厂家才松口按31万赔,但车里烧掉的东西和旁边受损车辆的折旧费还得另算。这一来二去,折腾到现在都没彻底了结。

电动车地库起火为什么这么难搞?主要是电池热失控之后,内部化学反应会自己产生氧气,等于是自带助燃剂,你用灭火器喷泡沫根本憋不灭。而且电池包里几千个小电芯,一个出问题会连锁反应,温度能飙到1100多度,比烧汽油的车还猛。地库又是封闭空间,烟雾散不出去,消防员戴着呼吸器进场都看不清路。最麻烦的是就算明火扑灭了,电池内部可能还在反应,过几个小时又复燃,得一直浇水降温,用水量是普通车火灾的三到五倍。

这种事其实不算罕见。韩国除了仁川那次,起亚EV6也在地库烧过。国内山东济南、广东惠州、河南郑州、四川成都都出过类似状况,成都那次还烧死了一个人,伤了两个。惠州有个车主因为保险额度不够赔偿,据说最后要卖房还债。郑州有辆大众ID3被隔壁车引燃,车主找了半天责任方,最后是大众直接送了辆新车了事。

赔偿这事儿,国内外差距挺大。美国通用汽车之前因为Bolt车型出了十几起自燃,直接拿出1.5亿美元设了个受害者基金,全球召回换电池,前后花了20亿美元。供应商LG后来还赔了通用19亿美元。人家那套流程走下来,责任清清楚楚。咱们这边就复杂了,车企、电池厂、保险公司互相踢皮球,车主要是没点耐心,很容易就被一纸保密协议糊弄过去。

奔驰EQE地库8小时大火烧毁140辆车,200名消防员无能为力,车主36万买的车只赔15万-有驾

韩国仁川那次闹大了之后,政府直接发话要求车企公开电池供应商信息。奔驰韩国被逼得没办法,承认涉事车用的是中国孚能科技的电池,容量88.8千瓦时。孚能这公司其实不是第一次出事,2021年给北汽供的电池因为起火风险召回了三万多辆车,赔了几千万。但人家是奔驰的核心供应商,2023年给奔驰供货就赚了74亿,占公司总收入的45%。只不过公司本身连年亏损,去年净亏18个多亿,股价比2021年高点跌了八成。

奔驰自己也不好过。“2039愿景”喊得响亮,但去年第二季度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才9万辆,同比还跌了6个点,占总销量不到两成,离50%的目标差得远。中国市场更惨,同期销量也是负增长。连续几起自燃事件一出,EQE和EQC的口碑基本崩了,网上到处翻出这两款车以前的起火案例,消费者对高端电动车的信任度直线下滑。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动手整改。江苏出了新规,要求地库给电动车划专门区域,加强喷淋系统,预留灭火通道。听起来不错,但老旧小区改造成本谁出?物业也犯难。更直接的做法是禁止电动车进地库,但这又引来另一波争议——总不能让人把车停马路上。有人开玩笑说,以后电动车会不会像两轮电瓶车一样,禁止进楼道、禁止进地库,最后只能停露天停车场。

技术上倒也有办法,就是换固态电池,热稳定性比现在的液态电池好得多。但这玩意儿成本高,量产还早着呢。现在车企为了续航里程,拼命堆高电池能量密度,NCM 811这种高镍电池确实跑得远,但对热管理系统要求极高,稍微有点闪失就可能出问题。

开车这么多年,见过各种稀奇古怪的事,但地库自燃这种,确实让人心里没底。倒不是说电动车就一定危险,只是这种小概率事件一旦落到自己头上,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所以现在停车,多少会留个心眼——尽量别在密闭空间充电,定期检查电池健康度,停车的时候离周围的车远一点。

该不该买电动车?这事儿没标准答案。技术在进步,但风险也客观存在。或许再过几年,电池技术真有突破了,这些顾虑就都是多余的。但眼下,买车之前多问一句“用的什么电池”,大概不算多事。毕竟36万的车最后只赔15万,这账搁谁身上都不好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