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针对一汽收购零跑的市场传闻,零跑汽车官方正式回应称:“不实信息。”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也明确否认了这一消息。尽管合作频繁,但资本层面的“收购”并未成真。
近期,一则关于“一汽集团将通过定向增发收购零跑股权,并最终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消息在业内广泛传播。据称,该方案已获有关部门批准,并计划于11月17日正式官宣。
事实上,这已不是一汽与零跑首次传出“绯闻”。今年8月,曾有媒体报道称,一汽集团正筹划收购零跑约10%的股份,成为其战略股东,但当时双方均未正面回应。尽管资本层面的收购尚未落地,一汽与零跑的合作却早已深入。从2019年启动三电系统联合研发,到2020年一汽奔腾与零跑签署战略协议,再到2025年3月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技术、零部件乃至资本合作上的探索不断升级。
那么,为何市场对一汽与零跑的“联姻”如此关注?背后实则隐藏着一汽在新能源领域的焦虑与零跑稳步上升的吸引力。
一汽新能源发展缓慢
一汽集团作为共和国长子,在传统燃油车时代风光无限,但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却步履蹒跚。早在数年前,一汽曾试图通过收购新势力品牌拜腾实现“弯道超车”,却因后者资金链断裂而折戟。此后,一汽在新能源领域再无亮眼动作,无论是红旗新能源系列的推出,还是奔腾品牌的电动化尝试,均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水花。
更令人诟病的是,一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几乎依赖“拿来主义”。从早期借用大众、丰田的技术平台,到近期试图通过合作或收购填补智能电动车的技术空白,一汽始终未能建立起具备竞争力的自主研发体系。在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品牌凭借自研技术快速占领市场的背景下,一汽的缓慢与被动愈发凸显。
零跑务实主义成功 销量不断攀升
与一汽的“迟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跑的务实与稳健。零跑汽车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逐步构建起全栈自研能力。尽管起步阶段曾被质疑“过于低调”,但零跑用持续攀升的销量证明了其路线的可行性。
2023年以来,零跑销量连续多月突破万辆,跻身新势力交付前列。其推出的C11、T03等车型以高性价比和扎实的技术配置赢得了市场认可。此外,零跑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也备受行业称赞。这种不追逐风口、不炒作概念的务实风格,让零跑在激烈的新能源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2023年10月,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集团投资约15亿欧元,获取零跑汽车21.26%的股权,成为其大股东。获得资金注入的零跑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2025年1-10月累计销量已达46.58万辆,成为造车新势力新领头羊。
技术授权模式已成为零跑汽车新的盈利点。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非汽车销售业务为其带来了近11亿元的收入。
结语:
一汽与零跑的“绯闻”,表面是资本市场的猜测,实则是传统车企与新能源新势力在转型焦虑下的必然碰撞。一汽需要零跑的技术与活力,零跑也可能借助一汽的资源与渠道。尽管“收购”被否认,但双方未来的合作空间依然值得期待。而对于零跑而言,坚持技术自立与市场务实,或许才是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