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哇哈哈的瓜最大,最甜。到底是宗庆后的“塌坟事件”,还是宗馥莉的“公主复仇记”,或者另有更狗血的剧情,其实和局外人没啥关系,各种解读都是表演,沿着剧本既定的脉络前进着。
14年前,宗庆后和宗馥莉父女参加央视财经频道陈伟鸿主持的对话节目。陈伟鸿问宗馥莉:“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宗馥莉回答:“等于零”。她解释说:娃哈哈应该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企业家本身,这是我要改变的。
能在14年前提出如此深谋远虑的见解,可见大公主不是一般人。我想表达的是:宗大公主的这个观点对眼下的汽车行业同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
这就是为啥小米雷军无缘无故被躺枪了,不嫌事大的看客们已经不满足宗庆后的塌坟,幻想着能看到更大的瓜。事实上,能看到什么样的瓜不是事实本身决定的,而是流量背后的推手决定的。宗庆后当推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妻一女一布鞋”,现在推手换人了,就是另一番景象。所以雷布斯一定会继续温文尔雅,铿锵有力,因为他的命运还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谁的运命也不会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能避免剧情反转的唯一方式就是自己别当主角,别成天站在聚光灯下,它让你万众瞩目,也能让你脸上的每一条褶子都清晰可见。这就是14年前,宗馥莉说的,企业要做品牌,不能成天做企业家IP。
今天,汽车行业没几个做品牌的,大家学蔚来做用户运营,学理想当微博达人,学余承东喊“遥遥领先”,学雷军理直气壮,一本正经炫“车规级纸巾盒”。所谓“人老实话不多”的梗,就是源于米粉对雷总“人老实,话不多”的追捧,因为一系列事件,这句话被演变成了“人老,实话不多”。就像余承东的公开言论:“汽车主动安全是华为发明的”。几天前,享界的品牌标识发布会上,大嘴当着北汽董事长的面脱口而出,享界的车标肯定不会选猪鼻子标。优秀的企业家IP,要敢于突破禁忌,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只是别人。
当打造企业家IP成为汽车行业共识,当老汉们都挤进直播间,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弱化品牌建设,全员搞流量的时候,我猜最开心的是新势力和新新势力们,就像赵本山的经典小品卖拐三部曲,终于把范伟忽悠瘸了。
流量本身没错,但流量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的总结就是反权威,去中心化,打倒专业主义。打造企业家IP的目的是建立权威,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建立权威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反对权威。这就是新品牌们为啥天天拳打迈巴赫,脚踩库里南。就像最近一汽丰田爆火的一条视频说的:买车你就记住一句话,他们对标谁,你就买谁,他们吊打谁,你就买谁。这条视频能出圈或许也是因为黄雀在后的又一次反权威吧。
眼下,汽车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是最彷徨迷茫的时候。我往期的视频中有不少行业研发大咖们的感慨和无奈,在“听劝”的指导思想下,研发和设计谁说了算了,用户说了算,车评人说了算,当然最终是领导们说了算,反正不是工程师说了算。
听劝是一种姿态,不是真相,真相是打倒专业主义,然后把这些反智的研发成果强加给用户需求。因为只有打倒专业,才能标新立异,才能搅动流量。专业人士一定不同意普通家用轿车百公里加速搞2.98秒,即便同意了,也会在刹车、轮胎、悬挂、车身刚度上做一致性开发,但打倒专业就可以不管不顾,用户一脚踹送了命那是驾驶水平的问题。专业人士一定不同意搞什么轮胎提举,踏雪无痕的奇葩设计,因为保证抓地力是车辆安全的第一要务,但打倒专业就可以标榜自己真的能把迈巴赫摁在地上反复摩擦。消费者那里懂这些,就像范伟一样,被忽悠瘸了还得感恩戴德赵本山是大善人。
几天前,听到一个新的造车理念叫作“衣服论”:过去人们买衣服首先考虑结实不结实,最好能穿三代,现在谁买衣服不是只看款式、颜色,年轻人更喜欢奇装异服,漏几个大洞代表时尚和潮流,谁还关心结实不结实。这话说的有道理,但汽车真的是一件衣服吗?
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写到:“你忠实的朋友——过去是正派人,现在却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酗酒狂、贿赂犯和讹诈犯。”这才是流量的真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