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长安汽车的第四代逸动正式上市,1.5T版本爆出192马力,限时价仅7.29万起!评论区瞬间:"这参数是要硬刚合资紧凑型轿车啊?"要知道,同价位的合资车比如大众朗逸1.5L自吸才110马力,日系卡罗拉1.5L三缸也只有121马力。
长安还放话"标配L2级辅助驾驶、14.6英寸+10.25英寸天枢云境智慧双屏"。这波操作,把"10万内家轿天花板"的门槛拉高了一大截,合资品牌的"性价比遮羞布",怕是要被扯下来了。
1.5T爆192马力,这动力参数到底啥水平?
说到动力参数,咱们得先聊聊这192马力到底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那我就给你换算一下:现在市面上卖得最火的那些10万内家轿,朗逸的1.5L自吸发动机只有110马力,就连号称省油王的卡罗拉1.5L三缸机也才121马力。你再往上看,同样是涡轮增压的车型,大众朗逸1.4T也就150马力,本田思域早期的1.5T版本也才177马力。长安这台第四代逸动给你整到192马力,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这台500Bar超高压直喷新蓝鲸1.5T发动机,背后藏着的技术含量其实挺高的。
500Bar是什么概念?
就是燃油喷射的压力达到了500巴,这个数值放在整个行业里都算是顶尖水平。燃油雾化得越细,跟空气混合得就越充分,燃烧效率自然就高。
长安官方给出的数据是第三代蓝鲸1.5T发动机量产热效率达到44.28%,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排进前列。要知道,丰田引以为傲的混动发动机热效率也就40%出头,大众最新的EA211发动机热效率大概在37%-39%之间。
热效率高意味着什么?
说白了就是同样一箱油,长安这台发动机能比别人多跑好几十公里。假设你加满一箱油是50升,按照百公里油耗6.2升算,能跑800公里左右。而同价位的合资车,油耗普遍在7-8升,算下来可能只能跑600多公里。别小看这点差距,一年下来能省不少油钱。
长安把这些技术藏在哪儿来的?
其实早在2019年,长安就在英国伯明翰发布了蓝鲸NE动力平台,那会儿热效率还是40%。到了2024年,他们又搞出了新蓝鲸动力,热效率飙到44.28%,实验室储备热效率甚至能达到47.03%。这几年时间里,长安一直在闷声憋大招,跟博世、舍弗勒这些国际顶级供应商合作,把涡轮增压、高压直喷、米勒循环这些技术一个个吃透。
以前合资车总喜欢拿动力说事儿,说自主品牌发动机不行,开起来肉,高速超车费劲。现在这局面彻底反转了。
长安这台1.5T发动机,最大功率141千瓦,峰值扭矩310牛·米,而且在1500转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
什么意思?
就是你红绿灯起步的时候,脚一踩油门,推背感立马就来,根本不用等发动机转速上去。低扭爆发的感觉,比很多合资车的涡轮增压机还要爽快。
有人可能会问,动力这么强会不会油耗高?
恰恰相反,长安这套动力系统搭配了i-EM智慧能量管理系统,能根据不同工况智能调节动力输出。你市区堵车的时候,它就温柔点,省着用油;你高速超车的时候,它就放开了干,保证你有足够的动力储备。官方给出的WLTC综合油耗是6.2升/100公里,这个数据放在192马力的燃油车里,绝对算得上优秀。
说到底,长安能把动力做到这个水平,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这些年在技术研发上的真金白银投入。从英国研发中心到重庆全球研发中心,从蓝鲸动力平台到CA-ITVS试验验证体系,长安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核心技术攥在了自己手里。现在这台192马力的发动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7.29万的定价,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另有套路?
看到7.29万这个价格,很多人反应就是:长安这是疯了吗?
192马力的发动机,14.6英寸中控大屏加10.25英寸液晶仪表,还有L2级辅助驾驶,DeepSeek AI大模型语音控制,这配置拉满的车卖7万多,不得亏到姥姥家?但你仔细琢磨琢磨,长安真的是在做赔本买卖吗?
其实不然,长安的底气来自于它这些年在供应链和平台化上的深耕。
第四代逸动基于EPA1全电数字平台打造,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模块化。
什么意思?
就是燃油车、混动车、纯电车都能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很多零部件可以通用。模具、生产线、研发成本都能分摊到不同车型上,单车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再看供应链,长安这些年一直在推进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发动机是自己的蓝鲸动力,变速箱用的是自己的7速湿式双离合,车机系统是天枢智能座舱,连芯片都在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以前买合资车,你买的不只是车本身,还包括一大堆供应商的溢价。现在长安把这些中间环节省了,成本控制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但降成本只是一方面,长安在赌什么?
它赌的是市场格局的彻底改变。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自主品牌在整体乘用车市场的份额突破了68%。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逻辑已经变了。
以前买车,大家看的是品牌,朗逸、卡罗拉这些合资车型,就算配置低点、价格贵点,很多人还是愿意买单。但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越来越理性,他们会仔细对比配置表,会看懂动力参数,会在意智能化体验。
长安用7.29万的价格把第四代逸动推出来,实际上是在给整个10万内家轿市场重新定义标准。
你想想,同样的价格,合资车能给你什么?
朗逸1.5L自动舒适版官方指导价12.49万,终端优惠后也要10万出头,配置呢?织物座椅、卤素大灯、手动空调,连个大屏都是小尺寸的。第四代逸动7.29万起步,你能拿到192马力的动力、双联屏、L2辅助驾驶,这差距一目了然。
有人说长安这是价格战,是恶性竞争。
但你仔细想想,价格战的本质是什么?
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低价倾销。
长安这叫价格战吗?
它明明是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优化,是规模效应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况且,长安也不是次这么干了。CS75 PLUS、UNI系列,哪个不是靠高性价比打开市场的?现在这些车型的保值率如何?CS75 PLUS三年保值率62%,跟卡罗拉的65%只差3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已经认可了长安的产品力。
再往深了说,长安这一招其实是在逼合资车做选择。要么你也降价,但你的利润空间本来就被新能源挤压得很薄了,再降就得赔钱;要么你升级配置,但你的供应链成本摆在那儿,升级就意味着涨价,涨价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继续流失。左右为难,进退两难,这才是合资车现在面临的真实困境。
长安这步棋走得很精明。它不是单纯地打价格战,而是用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能力,把产品力和价格力同时拉满,让消费者没理由不选它。这才是最高明的市场策略。
除了便宜,第四代逸动还能从合资那"抢"走啥?
说到合资车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时间想到的就是"三大件稳定"和"品牌溢价"。这两张牌,合资车吃了几十年,但现在这局面真的变了。
先说三大件。发动机咱们前面聊过了,192马力的蓝鲸1.5T在参数上已经全面超越同价位合资车。
变速箱呢?
第四代逸动用的是7速湿式双离合,这个技术路线比很多合资车用的CVT更成熟,换挡逻辑更聪明,耐用性也更强。你开过CVT的车就知道,那加速时发动机嗡嗡响但车速提不上去的感觉有多难受。双离合虽然早期有顿挫的毛病,但长安这套7DCT经过多年优化,低速顿挫已经控制得很好了,而且传动效率高,动力响应快。
底盘更能看出差距。
第四代逸动用的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这套组合在操控性和舒适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你再看朗逸,后悬架还是扭力梁非独立悬架,过减速带的时候那生硬的感觉,明显不如多连杆来得舒服。有人说扭力梁省空间,但说白了还是为了省成本。长安愿意花成本给你上多连杆,这就是诚意的体现。
三大件之外,智能化才是第四代逸动真正的杀手锏。14.6英寸的中控屏加10.25英寸的液晶仪表,这套双联屏组合放在10万内的车里,算得上豪华配置了。这不是单纯的大屏堆砌,而是整合了天枢智能座舱系统,支持DeepSeek AI大模型语音控制。你说一句"我有点冷",它不只是简单地把空调温度调高,而是能根据你的语气、语境,智能判断你到底是想调空调还是想开座椅加热。这人机交互的体验,是传统合资车根本给不了的。
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并线辅助、主动刹车、车道保持,这些L2级辅助驾驶功能,在第四代逸动上是全系标配。你再看合资车,要么根本没有,要么得加钱选装高配车型才能拿到。长城炮这个价位的车,能把这些配置做成标配的,除了自主品牌,你还真找不出第二家。
有人可能会说,配置再高有什么用,关键是质量得过关。
这个质疑其实很有道理,毕竟早些年自主品牌在品控上确实吃过亏。但你看看最近几年的数据,长安在J.D.Power新车质量榜上的排名稳步提升,2025年已经挤进自主品牌前三,每百辆车故障数(PPH)跟合资品牌的差距缩小到了个位数。这说明什么?说明长安这些年在CA-ITVS试验验证体系上的投入没有白费,产品品质确实在往上走。
再说品牌认知。以前大家买车看品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懂车,只能靠品牌背书来降低风险。但现在不一样了,短视频、直播、车评人测评,各信息渠道铺天盖地,消费者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会看logo的小白了。年轻人买车,他们在意的是这车能不能满足我的实际需求,智能化体验好不好,开起来舒不舒服。
品牌溢价?
抱歉,在实打实的产品力面前,品牌溢价这玩意儿越来越不好使了。
第四代逸动能从合资车那儿抢走什么?
抢的是那些理性消费者,抢的是那些不愿意为品牌多花冤枉钱的年轻人,抢的是那些真正懂车、会对比配置的用户。
这个群体有多大?
看看自主品牌68%的市场份额就知道了,这才刚刚开始。
网友吵翻:这车真能扛住合资反扑吗?
评论区里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对自主品牌保持着一习惯性的怀疑。动力强了,就担心小毛病多;配置高了,就担心用料缩水;价格低了,就觉得肯定有猫腻。质疑声音一直存在,但咱们得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先说可靠性。
很多人担心长安把动力堆这么高,发动机会不会容易出问题。
这个顾虑不是没道理,早些年确实有些自主品牌为了追求账面数据,发动机调得太激进,结果导致故障率偏高。但长安不一样,蓝鲸发动机从2019年发布到现在,已经在市场上跑了六年多,装机量超过几百万台。如果真有什么大问题,早就爆出来了。现实情况是,搭载蓝鲸动力的CS75 PLUS、UNI-V这些车型,在二手车市场的表现相当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发动机故障投诉。
再看保值率。
这是很多消费者关心的现实问题。买车的时候便宜,但几年后卖二手车的时候不值钱,那算下来也不划算。长安这几年的保值率数据确实在稳步提升,CS75 PLUS三年保值率62%,这个数据放在自主品牌里已经算很不错了。虽然跟卡罗拉的65%还有点差距,但你得考虑到卡罗拉是靠几十年的市场积累才建立起来的保值率神话,长安能在短短几年内把保值率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而且随着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扩大,保值率还会继续提升,这是大势所趋。
至于合资车会不会降价反击,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但空间有限。
你看大众、丰田这两年的动作,确实在降指导价,搞各优惠活动。但问题是,他们的利润空间已经被新能源车挤压得很薄了。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从十几年前的两位数,降到现在的个位数,丰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再降价,就意味着要么牺牲配置,要么用便宜的供应商,要么赔钱卖车。前两方案会进一步削弱产品竞争力,第三方案根本不可持续。
合资车面临的不只是价格竞争,而是整个产品逻辑的落后。
你看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他们买车看重什么?
智能座舱、辅助驾驶、OTA升级、语音交互,这些功能在自主品牌的车上已经是标配了,但很多合资车还停留在机械按键、小屏幕、没有联网功能的时代。就算合资车降价,但产品力跟不上,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个月的销量数据已经在说明问题了。2025年上半年,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德系品牌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的份额涨了7.5个百分点。
这个趋势会逆转吗?
很难。因为自主品牌不是靠单一车型在竞争,而是整个产品矩阵在往上走。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大家都在发力,都在推出高性价比的新车型。合资车就算能扛住长安的攻势,还得应对其他自主品牌的围攻。
第四代逸动能不能扛住合资车的反扑?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反过来问:合资车还能扛住自主品牌的集体进攻吗?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看,答案恐怕不太乐观。
结语:不是合资不行了,是自主"玩明白了"
第四代逸动的登场,表面上看是一款新车上市,实际上是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厚积薄发的一个缩影。从192马力的蓝鲸发动机,到7.29万的限时价格,从14.6英寸双联屏,到DeepSeek AI大模型语音控制,长安用一台车告诉市场:自主品牌不再满足于"低价走量",而是有能力在技术、配置、价格上全面对标甚至超越合资车。
这场变革来得有点猛,但回头看其实又很自然。
长安这些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从英国伯明翰的动力研发中心,到重庆的全球研发中心,从蓝鲸动力平台的迭代升级,到CA-ITVS试验验证体系的建立,每一步都踩得很扎实。现在的第四代逸动,就是这些积累的集中爆发。
合资车的日子确实越来越难了。年轻消费者不再迷信品牌光环,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追上来了,连最后一道防线"性价比"都被攻破了。大众、丰田、本田,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品牌,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市场的主角真的要换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合资车就会消失。
汽车市场足够大,不同消费者有不同需求,总会有人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只不过,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小,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向自主品牌倾斜。第四代逸动扔出的这颗,不是要把合资车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告诉他们:时代变了,你们得跟上了。
未来几年,10万内家轿市场会变成什么样?
可能会有像第四代逸动这样的产品出现,配置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透明,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因为选择多了,性价比高了。对自主品牌来说也是机遇,因为这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时机。
长安用第四代逸动证明了一件事:中国汽车工业不是追赶者了,而是开始在某些领域引领潮流。这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合资车的尴尬,是自主品牌的自信。汽车市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重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