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

一、传闻溯源:一场 “退订崩塌论” 引发的信任地震

2025 年 5 月 15 日,微博百万粉丝博主 “风云 XTony” 的一篇长文,将小米汽车卷入舆论漩涡。文中称,在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 XX 的线下约谈中,对方明确表示 “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这一言论迅速发酵,# 小米汽车副总裁称退订会崩塌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 5 亿次。

戏剧性的是,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次日即通过微博强硬回应:“本人从没说过今日谣传的信息,目前相关报道均为不实内容,请造谣传谣者自重”。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转发声明并力挺:“肖爽加油,去直面真实的用户问题,去倾听大家的反馈,我相信任何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不要被谣言打倒,继续出发”。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这场 “罗生门” 背后,是小米汽车近期频发的质量争议与用户信任危机。SU7 Ultra 车型因 4.2 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指虚假宣传,全国近 400 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 “退一赔三”。车主实测发现,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无差异,所谓 “双风道导流” 功能纯属子虚乌有。更令车主愤怒的是,小米通过 OTA 升级将 SU7 Ultra 宣传的 1548 匹最大马力限制为 “排位模式”,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而这一操作未在购车协议中提前说明。

二、退订争议:40% 退订率背后的多重博弈

尽管小米官方未公布最新退订数据,但行业数据显示,小米 SU7 早期订单退订率曾高达 40%,锁单率仅 35%-40%。2025 年 4 月交付量环比下降 3%-4.25%,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场对小米高端车型的信任度持续走低。这种退订潮背后,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1. 技术神话的破灭

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前舱盖宣传,本质上是一场 “技术营销” 的豪赌。雷军在 2025 年 2 月直播中强调该部件 “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6 小时后修改表述,但已吸引大量消费者为此支付 4.2 万元选装费。然而,第三方拆解显示,量产版风道未形成文丘里效应,离地间隙过高导致下压力微乎其微,所谓 “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 沦为装饰性噱头。这种 “概念先行” 的策略,在手机行业或许可行,但在涉及安全与性能的汽车领域,却可能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

2. 交付周期的致命伤

小米 SU7 Ultra 的交付周期长达 8 个月,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超长等待不仅消耗用户耐心,更让消费者担忧 “期货风险”—— 新能源技术迭代快,8 个月后竞品可能更具吸引力。对比蔚来、理想等品牌提供的 “犹豫期” 无责退订政策,小米的硬性锁单规则显得 “不近人情”。部分车主因配置选错或资金周转问题要求退订,却面临定金不予退还的困境,进一步激化矛盾。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3. 补偿方案的诚意危机

面对维权,小米提出的补偿方案被批 “敷衍了事”: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但需重新排队 30-40 周;已提车用户仅获赠 2 万元积分(价值 2000 元),仅为选装费的 4.7%。车主代表高先生直言:“用 2000 元打发 60 万元的车主,小米的诚意何在?” 更讽刺的是,小米 SU7 Ultra 首批预定车主中 63% 选择了碳纤维前机盖,而改配政策导致这些用户的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

三、法律困局:退一赔三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法律层面的 “虚假宣传” 认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戴盛仪指出,小米汽车实际交付产品与宣传功能不符,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消费者有权主张 “退一赔三”。若欺诈成立,仅前舱盖部分的赔偿金额就可能高达 12.6 万元。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然而,司法实践中车主维权面临三大挑战:

举证责任:消费者需证明小米汽车明知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仍故意虚假陈述,且功能缺失直接导致其利益受损。这一证明标准需达到 “排除合理怀疑” 的高度确然性,远高于一般民事纠纷的 “高度盖然性” 标准。

赔偿基数:若法院认定欺诈仅限于碳纤维前舱盖,赔偿基数可能限于选装件价款(4.2 万元),而非整车价款。未提车车主主张选装件全款三倍赔偿缺乏法律依据,而已提车车主需证明功能缺失构成整车欺诈,举证门槛较高。

监管缺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金融局以 “无法认定问题” 为由中止调解,建议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种 “踢皮球” 式的处理,暴露出监管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虚假宣传的认定标准模糊,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企。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四、行业警示:新势力造车的信任危机与破局之道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共同困境:

流量思维的反噬:从恒大汽车的 “刷单式大定” 到高合汽车的 “全民营销”,新势力屡屡将营销置于产品之上。小米 SU7 以 “24 小时大定 88898 台” 刷屏,却因 “大定可退” 的语义游戏陷入造假争议,这种 “流量至上” 的策略短期虽能收割订单,长期却透支品牌信誉。

技术敬畏的缺失:新能源汽车涉及人身安全,消费者对新品牌的容错率极低。小米 SU7 高速碰撞起火致 3 人死亡、极氪因配置更改允许退订、威马新车量产前夕连续自燃等事件,都暴露了新势力为抢占市场窗口期,压缩测试周期、忽视供应链品控的致命缺陷。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产能魔咒的桎梏:小米汽车工厂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但按当前周销 2000 辆推算,实际利用率还不到设计值的一半。IGBT 模块交货周期长达 26 周、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等问题,导致交付周期失控,进一步加剧用户流失。

破局之道,在于重构信任基石:

技术透明化:开放工厂直播、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用数据说话而非营销话术。例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战略实现供应链闭环,元 PLUS 交付周期稳定在 4 周内;特斯拉用 6000 吨级压铸机将 Model Y 交付周期压到 2-8 周,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样本。

退订会致小米汽车崩塌?高管:没说过!-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服务人性化:建立 “犹豫期” 无责退订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开通灵活退订通道。理想汽车在 L 系列改款时用 “产能爬坡日历” 每天更新进展,蔚来在 APP 里开放工厂直播,这些举措都能有效缓解用户焦虑。

法律合规化:严格遵守《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避免模糊表述和误导性关联。例如,小米若在宣传中明确标注碳纤维前舱盖的实际功能参数,而非与原型车强关联,或许能避免这场信任危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