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狂销1257万辆!中国汽车卖疯了,新能源车渗透率首破50%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卖疯了!1257万辆的销量同比暴涨11.7%,新能源车更是卖断货,587.8万辆的成绩直接把渗透率干到50.4%——也就是说,每卖出2辆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出口更猛,308.3万辆的数据同比增10.4%,相当于每天往国外运1.7万辆车。但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最近急了:“有些竞争已经超出正常范围!” 一边是产销两旺的狂欢,一边是恶性竞争的隐忧,中国汽车这趟高速列车,究竟能跑多快?又该往哪跑?

半年狂销1257万辆!中国汽车卖疯了,新能源车渗透率首破50%-有驾

一、新能源车:从“政策奶娃”到“市场猛男”的逆袭

如果把2025年上半年车市比作一场高考,新能源车绝对是那个“数学考148分还嫌题太简单”的学霸。587.8万辆的销量,35.5%的同比增速,直接把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暴跌3.2%,669.3万辆的成绩看起来体面,实则全靠老本撑着。更狠的是,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破50%,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正式进入“电动化为主导”的时代。

半年狂销1257万辆!中国汽车卖疯了,新能源车渗透率首破50%-有驾

但别急着吹彩虹屁,数据里藏着不少门道。按级别看,A级车(192.8万辆)和B级车(170万辆)仍是顶梁柱,合计占了新能源车总销量的61.7%。说白了,老百姓买车还是认“经济实用”,太长太大的C级车虽然增速快,但销量占比还不到10%——毕竟不是谁都能开着7系大小的电动车去买菜。按价格看,15万-20万区间卖了151万辆,同比增16.8%,妥妥的“国民价位”;反倒是30万-40万区间销量下滑,说明土豪们对新能源车的热情还没被彻底点燃,或者说,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车还没真正打动他们。

为啥新能源车能这么猛?陈士华总结了“三驾马车”:政策给力、车企拼命、老百姓有钱。先说政策,今年“两新”政策1月初就落地,比去年提前了整整3个月,相当于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地方政府也没闲着,牌照倾斜、补贴加码,有些城市甚至直接给新能源车开“公交专用道权限”。再说车企,上海车展上那些新车跟下饺子似的,续航卷到1000公里,智能驾驶能自动找车位,价格还比去年降了5%-10%——这不就是“加量不加价”吗?最后是老百姓,兜里有钱了才敢买车。今年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6.5%,虽然不算暴涨,但买车这种“大件消费”,只要预期稳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出口:从“东南亚地摊货”到“欧洲精品店”的逆袭

308.3万辆出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日本全年汽车出口量的60%,韩国的80%。更牛的是,在2024年高基数的基础上还能增10.4%,这就好比班里的学霸上次考了90分,这次直接干到100分——你说气不气人?

但别被总量迷惑了,出口内部正在“乾坤大挪移”。传统燃油车虽然还占大头(202.3万辆),但同比降了7.5%,相当于一边往前跑一边掉血;新能源车出口106万辆,同比暴涨75.2%,尤其是插混车,直接干出2.1倍的增速。以前中国车出口,靠的是“价格屠夫”策略,在南美、中东卖几万块的廉价燃油车;现在不一样了,新能源车凭借“续航长、智能高、价格香”三大优势,直接杀进了欧洲市场。比如在挪威,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市占率已经超过20%,把特斯拉都挤到一边去了。

陈士华说得实在:“燃油车稳基盘,新能源车拓增量。” 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燃油车继续在欠发达国家“赚快钱”,新能源车去发达国家“打品牌”。但要注意,欧洲人可不是傻子,最近开始搞“反补贴调查”,说中国车“低价倾销”。这说明什么?中国汽车出口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开始动别人的奶酪了。接下来怎么玩?不是靠低价血拼,而是得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这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三、下半年:狂欢之后,凛冬将至?

上半年销量这么猛,下半年是不是能接着嗨?陈士华泼了盆冷水:“超过10%的增速难以持续,全年预计增长4.7%。” 为啥?基数太高了。去年上半年车市刚从疫情中恢复,销量基数低,今年再想翻倍增长,除非家家户户买第二辆车。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购置税全免政策年底到期,2026年开始减半征收。这意味着什么?四季度可能会出现“疯抢潮”——毕竟能省一万是一万。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年抢的订单,就是明年的坑,2026年一季度销量大概率要暴跌。

除了政策退坡,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恶性竞争”。陈士华没明说,但大家都懂——今年上半年,有些车企为了抢市场,直接把车价砍到“成本线以下”,甚至搞“买一送一”(送充电桩、送保养、送保险)。这种玩法,短期看消费者占便宜了,但长期看,车企没钱研发,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就像前几年的共享单车大战,ofo小黄车免费骑,最后押金都退不出来——汽车比自行车贵一万倍,真要搞出几个“暴雷”车企,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工人都要跟着遭殃。

陈士华呼吁“行业自律”,这话听着像官话,但实在是大实话。中国汽车工业用了十几年时间,从被外资品牌按在地上摩擦,到现在新能源全球第一,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技术创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这些才是我们的底气。如果现在为了短期销量,把研发费用砍了,把质量标准降了,那才是真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未来:别只盯着销量,这些趋势更重要!

新能源车“两级分化”:15万以下的“国民车”和30万以上的“高端车”会越来越火,中间20万-30万区间会杀得头破血流。为啥?因为15万以下是刚需,老百姓就图个代步;30万以上是“面子消费”,有钱人愿意为智能、豪华买单;夹在中间的,高不成低不就,最容易被价格战误伤。

燃油车“退守三线”:传统燃油车不会马上消失,但市场会越来越小,最后可能退守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就像现在的功能机,虽然还有人用,但主流市场早就被智能手机占领了。不过别急着扔燃油车,二手市场可能会火——毕竟不是谁都能负担新能源车的保费和维修成本。

出口“硬碰硬”:以前我们靠“性价比”,现在要靠“技术壁垒”。欧洲搞反补贴,我们就建海外工厂;东南亚要本地化生产,我们就输出产业链。就像华为一样,别人越卡脖子,我们越要把“根技术”做扎实。

政策“软着陆”:购置税退坡是必然的,但国家肯定会出“缓冲政策”,比如延长补贴、加大充电基建投入。毕竟汽车产业牵扯太多,不能让它“硬着陆”。对消费者来说,今年四季度是买车的最佳窗口期,明年涨价是大概率事件。

结语:别让“内卷”毁了中国汽车的未来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确实扬眉吐气:产销量全球第一,新能源车全球第一,出口全球第一。但这些“第一”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熬夜画图纸,是无数工人在工厂里挥汗如雨,是无数产业链企业咬牙坚持的结果。我们打败了外资品牌,不是靠价格战,而是靠“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

现在,有些车企开始忘了初心,觉得“只要价格低,就没有卖不出去的车”。这种想法,跟当年的“山寨手机”有什么区别?山寨手机火了几年,最后还不是被华为、小米按在地上摩擦?汽车产业比手机复杂一百倍,一旦陷入“低价低质”的泥潭,想爬出来就难了。

陈士华说:“不忘初心,才能行而致远。” 中国汽车的初心,不是当“世界代工厂”,而是当“全球创新引领者”。我们要造的是“中国车”,更是“中国智造”。少一些价格战,多一些技术创新;少一些短期逐利,多一些长期主义。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能真正从“大”变“强”,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挺直腰杆说:“这才是中国造!”

最后给消费者提个醒:买车别只看价格,多看看安全配置、电池寿命、售后服务。毕竟车是开十年的,不是用一天的。给车企提个醒:别只盯着销量排行榜,多想想五年后、十年后,你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给行业提个醒:自律才能自强,别让“内卷”毁了我们好不容易赢来的“黄金时代”。

中国汽车,加油!但别忘了,慢慢来,比较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