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疯涨、却亏到怀疑人生?汽车行业的“新常态”到底怎么了?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让人有点出神。2023年某国内新势力车企发布财报,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营收也翻了一倍,但净亏损却突破百亿大关。百亿!是的,车是卖出去了,钱却越卖越少。你说这是不是有点魔幻?按理说车越卖越多,账面不说爆赚,起码能“回血”吧?但这家公司就像个拧巴的矛盾体——销量飙升的同时,把自己亏得越来越惨。
可怕的是,这不是个例。打开各家财报,发现新势力车企几乎都在玩“销量狂飙+巨亏”的组合拳。蔚来、理想、小鹏,甚至连特斯拉也经历过这种阶段。到底是他们不懂怎么赚钱,还是说整个汽车行业都已经变了?这事儿,咱得好好聊聊。
---
先来拆数据。销量增长100%,营收倍增,这些都不是虚的。你看这家新势力,2023年卖了十几万台车,单车均价三十多万。按说卖一台车赚个几万块,年营收直接进账大几十亿,成绩不算差。但问题来了,账本上净利润却是负的,而且不是小亏,而是百亿级大窟窿。
为什么?财报里翻一翻,几项支出直接亮瞎眼。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营收的20%,营销费用又是一大块,接着还有铺渠道、扩产能、保证供应链的各种支出。你听着可能觉得这些支出很合理,新势力嘛,得投入。但全加起来就是一个结果——卖一台车,不是赚几万,而是亏几万。
再看看同行,又是同样的戏码。蔚来2023年的研发费用超过50亿,小鹏的渠道铺设让成本直接翻番,哪怕是理想,这几年靠“稳健”路线走红,也没逃过大笔烧钱的宿命。新势力三巨头加起来,2023年光净亏损就破了300亿。这还没算特斯拉当年的“烧钱史”。原来,卖车亏钱,已经成了新势力的“标配”。
---
那问题来了,这种烧法正常吗?是不是行业早就这样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把眼光放宽一点,新势力的同行们——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但表现形式不太一样。传统燃油车企近几年日子也不好过。新能源转型是必答题,研发和生产线改造就像个无底洞。看看大众、丰田,虽然账面上利润依然可观,但研发投入已经开始疯涨,光大众在电动车上的投资就高达500亿欧元。这笔钱投下去,短期内是看不到直接回报的。所以即便他们账面不亏,实际上的“压力山大”一点不少。
外资品牌更不用说。特斯拉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马斯克前几年几乎把公司亏到破产边缘,但在Model 3规模化量产后,才扭转局面。再看新晋玩家Lucid、Rivian,烧钱速度和国内新势力有得一拼。造车这件事,似乎注定要经历一个“前期巨亏、后期拼命回本”的周期。
---
回头看新势力车企,为什么亏得这么猛?核心是一个字:拼。
先是研发。造车从来不是简单活,尤其是新势力要在新能源时代拉开差距,智能化、电动化、自动驾驶样样都不能落下。研发经费不砸下去,怎么和特斯拉、大众抢蛋糕?理想ONE、小鹏G9包括蔚来的ET7,这些车型能站住市场,背后少不了研发的“打底钱”。但问题是,这些投入短期内是没法变现的,前期赚的钱基本全填进了技术坑。
再是营销。你可能会问,车好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砸钱打广告?现实里,车市竞争激烈到不像话,新势力想从燃油车企嘴里抢食,必须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产品。烧钱搞试驾、买流量、开体验店,全是为了一个“声量”。但这些动作,对财报的压力肉眼可见。
最后是产能和渠道。新势力的定位本身就是走高端路线,但高端就意味着供应链不能掉链子,线下服务质量得跟上。这些都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而建厂、招人、培训甚至是建充电桩,哪个不花钱?
所以说,亏损表面上看着吓人,实际上是战略性亏损。企业不是乱花钱,而是在未来市场里抢位置。
---
当然,也不是所有烧钱都值得夸。新势力里有“好烧”和“乱烧”的区别。特斯拉烧钱,是为了规模化量产;蔚来烧钱,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也有些企业,烧钱更多是“虚胖”。比如为了冲销量,咬着牙打价格战,最后用户拿到了便宜车,公司却亏得更加离谱。这种“硬撑式”亏损,确实是个隐患。
但大多数新势力还是心里有数的。他们亏得凶,但方向清晰——要么抢技术,要么抢用户,要么抢产能。短期看,他们确实在“博未来”。
---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种亏损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不正常。汽车行业本身周期长,风险高,尤其对新势力来说,前期亏损是必经之路。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抓住机遇,把亏损转化成未来的竞争力。
要紧盯的,不是今天亏了多少钱,而是他们接下来能不能靠技术、规模、品牌把钱挣回来。这场新能源革命,烧钱只是第一步,能不能活下去才是真正的考验。
眼下这些“百亿亏损”的新势力们,好像都在赌命。但从行业的规律看,其实他们赌得还算“有章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