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Iconic登陆上海时装周,梅赛德斯-奔驰融合经典与创新,设计理念再定义汽车审美
“你看这格栅,够大吧?”Vision Iconic在上海时装周的展台前,那一瞬间灯光下的盾形格栅直挺在台中央,熏黑网格与镀铬框架的确把“贵气”这事儿抬到了明面。发布会现场,梅赛德斯-奔驰首席设计官瓦格纳带着团队站在车身两侧,手指着前脸细细描述:“这就是我们重新理解的经典。”我站在人群尾端,习惯性琢磨设计密码,突然被邻座改需求文档的设计师戳了下胳膊,“怎么能又新又旧?到底咋做到的?”他小声问。我也说不出精准答案,只觉得奔驰这次把经典和未来一起端给了上海,让人乱了阵脚。
Vision Iconic不仅格栅气势逼人,边上那圈轮廓照明在光下逐渐蔓延。不止是一个姿态,像是高级自信写在了车头。现场有一对从幼儿园接娃路过的宝妈俩,特地停下来讨论这造型:“这像虎头奔吗?”她们指的是奔驰第七代S级W140,三十年前的风靡中国时,每个孩子都在脑海里描摹那大气车头。许多中国人的豪车认知就是从“虎头奔”开始,设计直接定格了品牌形象。那种“第一眼好车”的冲击,源自于这一代奔驰对形态的把控;而这次前脸重启,集成式照明与玻璃网格,无意中接住了所有过去的审美余韵。
除了格栅,这场车展上Vision Iconic的尾部和一体式长椅也颇受关注,我在茶水间边啃西兰花边听同事讨论:“你说这椅子是不是300 SL的影子?”尾部弧线流畅,既有传奇车型的线条,也添了太阳能涂层和L4级自动驾驶的高科感。展区的建筑师马岩松与独立设计师裘淑婷在搭建限时展,说:“设计总要有自己的灵魂。”这句话被不少人反复念叨。站在Vision Iconic旁边时,我脑海里像是把奔驰125年格栅的演变历史全走了一遍——W108的方正轮廓,Pullman的庄重气派,全部被嵌进了车的每个细节里。新一代纯电GLC SUV首发时,这个巨大的车头也让人议论,业内不少HR闺蜜都说,这格栅直接把奔驰未来几年设计调门锁死——无论有多少创新,经典含量一定不能掺水。
“设计能不能走心,最终还得看市场买不买账。”在我小区宝妈群里,经常有人讨论法系车的外观:“法系总喜欢玩些花样,但压根也没人管市场认不认。”对比之下,奔驰就是那种敢于自我坚持,不玩心有灵犀的迎合,也不放弃自己的标杆。这思路有的“固我”,有的“无我”,梅赛德斯-奔驰一直坚持走“自我”。而“自我”是灵活进取又坚守底线,既能在每个时代用新面貌出现,又能让人一眼认出这就是奔驰。记得语文教研会上有老师说,“要在经典和创新之间留下自己。”我觉得这是Vision Iconic给汽车圈上的一堂“古今兼容”的设计课。
“梅赛德斯-奔驰融汇感性与纯粹,把理性的科技和热情的表达融合。”瓦格纳在全球首秀时说的这句话,被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直接写进了设计稿。Vision Iconic不仅仅是技术盛宴,还背负了整个品牌的身份表达。就像在上海这个融合历史与未来的舞台,一面是时装周的先锋服饰,一面是艺术家陈英杰的装置作品,奔驰通过胶囊系列时装、设计书籍,以及艺术装置的跨界合作,把品牌、情感和时代精神全都聚在一辆车身上。我逛展会时看到裘淑婷的《破界·生花》艺术装置旁边围了不少人,她说:“设计不是堆功能,是要有文化。”这场景恰恰印证了奔驰美学信条:一目奔驰,风格始终。
环顾四周,Vision Iconic不仅代表了奔驰的新答卷,还在无声地提醒汽车圈:创新不该为了变新而舍弃自己,品牌灵魂的传承才是高级审美的根本。有数据显示,奔驰近年来坚持设计语言升级,市场认可度与品牌忠诚度持续走高。在电动化、数字化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Vision Iconic通过神经形态计算、线控转向技术和太阳能涂层,成为电动时代标杆的代表。我的观点很明确:经典与创新,绝不割裂。奔驰以“自我”为核心,用设计把汽车美学带回正轨,让市场重新认知什么才是真正的高级豪华与设计的力量。这也是为何Vision Iconic不仅赢得时装周现场的焦点,更在全球设计圈传递出了新的审美风向——奔驰一直在变,却始终不变自己的灵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