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赛力斯一口气抛出了几个重磅消息。刚看到火山引擎那边的合作框架协议,心头其实挺复杂。说实话,说到具身智能、AI大模型、图像生成这些词,我这个老车迷第一反应是,这会不会又是那种科技感十足,实操却捉襟见肘的套路?毕竟汽车行业跟互联网不一样,技术落地特别吃力。
我想起上个月和一个跑赛力斯维修站的朋友聊天,他说:你知道吗,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真不是光靠几个大模型堆砌就够的,得把软件和硬件想得跟发动机一样精细才行。这话让我意识到,火山引擎那边技术再牛,也得贴着赛力斯整个供应链和研发流程的节奏来,否则就是画饼。
赛力斯这次还没完全脱离锂电池安全和充电网络这些基本命题。前几天我查了圈内几个数据,新能源车型的客户群体对智能助手需求其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满意度除非达90%,不然说到底还是纸上谈兵。加上价格区间大多数在15-25万的车型,客户更愿意实际感受到操作流畅、系统稳定,而不是花哨的AI招式。
这让我稍微有点儿反弹之前那种一拍脑袋就签协议就喊升级的想法。毕竟,和火山引擎的合作,估计技术整合要半年,甚至一年都说不准,尤其是涉及到图像生成啥的——这玩意儿在驾驶场景里到底用在哪里?倒车影像?HUD?车载娱乐?都得看实际落地方案。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供应链博弈的文章——简单来说,研发就像厨师排菜单,供应链则是食材采购部抢新鲜货,得看行情和关系紧不紧。现在赛力斯跟火山引擎合作,可能就是想在这食材环节把AI算力和算法给拿到手,稳住成本和研发节奏。否则,AI模型跑起来对硬件算力的要求高,成本没控制好,车企这锅饭不好做。
当然也别太悲观。就我个人猜测(样本少,纯属揣摩),火山引擎这次的价值不仅仅是AI技术本身,更多还是字节跳动庞大数据和内容生态的嫁接,意图给赛力斯智能座舱和用户人机交互插上内容丰富的翅膀。因为现在车机系统死气沉沉,用户体验差别大,赛力斯这茬想迅速拉开差距,肯定得从内容和交互入手。
给大家透露个小细节。我刚才翻翻笔记,发现赛力斯去年就申请了几个关于智能助手交互的专利,算是持续在准备这个战场,只不过合作对象换了又换。这让我觉得火山引擎可能是真摔了不少跤,但车企想押宝新AI势头,风险是没法避免的。
除了技术和供应链,我特别关注这套合作对终端用户的实际影响。厂家宣传里说满足用户对智能助手的需求,但我反而怀疑,这需求真是用户发出来的吗?还是营销部门的愿望清单?记得有次跟一个赛力斯的二手车销售聊,买家基本就关心续航和保值,智能助手能不能开口说话都排到最后了。这话有点冷,毕竟用户想的是车能稳定跑,不想天天修修补补的事多。
还有个疑惑是,这个合作签在10月9日,接下来到明年年底,如果说投入研发要、说试调试又得半年以上,用户到底能多快看到成果?是不是得像华为合作那样,慢慢摊牌,一步步放料?(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带说下,和同价位理想、小鹏相比,赛力斯的智能化路径倒是有点不同。理想更强调多屏交互和语音识别,小鹏则是打智能汽配市场的整合牌,赛力斯这回显然想走内容和AI大模型路线,说不定将来在车载视频、娱乐内容上下大功夫。可这东西我个人担心,别成了鸡肋,开十分钟内容加载卡顿,老用户都急了。
哪怕按照我粗粗算的保值率逻辑,如果一套智能系统故障率高,反而拖累整车保值,给车企带来负面影响。智能化是好,但跟可靠性比,可能还有不少路要走。毕竟车子用三五年,智能助手换代太快,用户不一定乐意常被推新品。
这整个合作就是个大迷局。信息确实值得期待,但得盯紧赛力斯怎么把火山引擎的头脑和家底,变成一套真正能用、稳定、好用的智能系统才算赢。是不是又要像我以前说的,汽车研发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最终是场磨合,成功率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那你说,你自己会觉得车载智能助手的哪些功能才是真正有用的?是在你开车时候能帮你减少烦恼,还是单纯炫酷的花活?我自己还在琢磨。
刚才想起一条销售说的:智能化这块,客户满意和实际体验差最多。等着看赛力斯这场游戏,到底是一次翻身仗,还是又一个噱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