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

最近这大环境,聊地产就跟聊前任似的,都得先叹口气,然后说一句“当年也阔过”。到处都是哭爹喊娘,售楼处门口罗雀,中介比看房的还多。

但你猜怎么着?

就在这哀鸿遍野里,武汉经开区这哥们儿,递过来一份前三季度的成绩单。别的咱先不说,单看房地产那栏,国庆期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9%,某些楼盘卖成了全市销冠。

我看到这儿,第一反应不是“牛啊”,而是“咦?”。

这感觉,就像你参加同学会,一桌子人都在抱怨中年危机、孩子叛逆、老板傻叉,结果有个哥们儿,云淡风轻地说自己刚环游完世界,顺便投了个项目,赚了八位数,孩子还考上了藤校。

你不觉得瘆得慌吗?

整份报告看下来,就更是这个味儿了。GDP增长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市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8.4%……好家伙,这哪是成绩单,这是武林高手的战报,一出手就把所有人都撂倒了。

通篇看下来,就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非常好。

可越是这样,我这老江湖的DNA就越是躁动不安。这事儿不对劲。在今天这个“活下去”都得喊出声的年景里,一个地方经济体,怎么可能在工业、投资、消费、房地产这几个最难啃的骨头上,做到“科科满分”?

这里头,到底藏着什么药?或者说,藏着什么局?

说白了,武汉经开区这份“三好学生”的报告,不是一个关于“复苏”的奇迹故事。它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讲的是在经济的“困难模式”下,一个曾经的“油腻中年”——老牌重工业基地,是如何通过一场豪赌,把自己逼成了浑身肌肉的“金刚芭比”。

这哥们儿凭啥这么横?答案就俩字:汽车。

更精确点,是新能源汽车。

你看报告里那些让人眼红的数据,岚图销量翻番,猛士科技产量翻番,新能源车产量增速甩开全国一大截。这背后是什么?这不是温和的产业升级,这是一场近乎惨烈的自我革命,是把全部家当都推到了“新能源”这桌牌上,然后对荷官说:“Show hand,我全押了。”

我跑过不少地方,见过太多老牌工业基地的挣扎。它们就像那些曾经靠一身力气吃饭的壮汉,老了,一身伤病,想转型搞点精细活儿,但手上全是老茧,怎么也绣不出花来。武汉经开区,这个被称为“中国车谷”的地方,骨子里就是这么个壮汉。它的荣耀和负担,都来自那个叫“东风”的庞然大物。

燃油车的时代一过,它就是最焦虑的那个。怎么办?

它的选择是:不跟你玩什么渐进式改良,直接掀桌子。把过去几十年最依赖、最赚钱的模式,亲手送进博物馆。然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姿态,砸钱、砸人、砸资源,去拥抱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电动爹。

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有驾
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有驾

那个16000吨的一体化压铸机,就是这场豪赌最形象的注脚。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是特斯拉那种新贵才敢玩的“黑科技”。东风把它搬回来,就等于昭告天下:我不是要转型,我是要转世。我要用你们新势力的玩法,打败你们新势力。

这股狠劲儿,才是那6%增长率底下,真正让人心头发麻的东西。它不是自然生长,而是猛药催熟。

当然,光有企业自己玩命还不够。你得有个“爹”。

一个肯为你掏心掏肺、恨不得亲自下场帮你跑最后一百米的“爹”。

这个“爹”,就是当地政府。报告里那些轻描淡写的词,什么“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超常规力度抓项目”,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为了让汽车这盘菜能做熟,我这个当厨子的,不仅把火开到最大,连自己家里的柴火都抱来添上了。

你看看他们干的事儿。

企业要技术,他们牵头搞项目;企业要厂房,他们给地给政策;最绝的是,车造出来了,卖不出去怎么办?政府亲自下场当“推销员”。“车谷造”东风好车巡展,开到伊犁,开到延安,开到荆州,跟赶集似的。还直接发2000万的消费券,等于对着全省人民喊:“乡亲们,买我们‘村’的车,我给你打折!”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保姆式”的产业扶持。它已经超出了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范畴,进入了“精准滴灌”甚至是“人工喂养”的阶段。

我这么说不是贬义。在特殊时期,用非常之功,是必要的。问题是,这种兴奋剂能打多久?当消费券停了,当巡展不办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能接得住这巨大的产能吗?这种由政府强力驱动的消费增长,和自发的市场繁荣,终究是两码事。就像一个被父母推着去上各种补习班的孩子,考了第一,但你不知道他到底是真爱学习,还是怕挨揍。

说到这儿,咱们再绕回开头那个最诡异的问题:房地产。

为啥在大家都不买房的时候,经开区的房子能卖这么好?

想明白上面那两层,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浮出水面了。

你以为它是在卖房子?不,它是在为那场汽车豪赌,准备“后勤基地”。

你想想,一个地方玩命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会带来什么?最直接的,就是大量高技术、高收入的人才涌入。工程师、设计师、程序员、高级经理人……这些人来了,得有地方住吧?他们对生活品质有要求,普通的“老破小”看不上吧?

所以,你看万科、招商蛇口搞的那些“第四代住宅”,卖得火的那些“标杆大盘”,它们的目标客户是谁?不是天南海北的炒房客,恰恰就是被这场汽车产业革命吸引来的“新市民”。

这盘棋下得就很有意思了。

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用新能源汽车这个“钩子”,钓来高薪人才;用高品质的“好房子”,留住这些人才;这些人才的安家落户,又反过来支撑了本地的房地产市场,拉动了消费,贡献了税收,让政府有更多的钱,去继续扶持汽车产业。

看明白没?这不叫房地产市场复苏,这叫“产业配套设施的货币化变现”。说得再糙点,这就像当年那些大国企搞的“福利分房”,只不过现在用了一套市场化的外壳。我不是在卖房子,我是在给我刚招来的高薪员工盖“豪华宿舍”,顺便把钱收回来,让整个系统转得更快。

所以,那69%的增长,不是市场的奇迹,而是“规划”的胜利。

行文至此,武汉经开区那份漂亮的成绩单,在我眼里已经变成了一张结构精密的作战地图。

它的核心战术,就是“强力干预下的生态自洽”。

通过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产业豪赌(All in新能源),配合上“保姆式”的政府强力扶持(当爹又当妈),最终实现了一个局部的、内部循环的经济生态——产业吸引人,人带动地产和消费,地产和消费的繁荣再反哺产业。

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有驾

这是一场在刀尖上的舞蹈,是一次高风险、高杠杆的区域经济实验。成功了,就是全国效仿的典范;失败了,就是一地鸡毛的教训。

从目前的数据看,他们赌赢了第一阶段。但这杯庆功酒,喝得是不是有点早?

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有驾

外部环境的风吹草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那片血海的搏杀,任何一个浪头打过来,都可能让这艘精心打造的“诺亚方舟”剧烈摇晃。这条靠猛药和强心针催出来的增长曲线,韧性到底如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

它就像一个平时只考60分的学生,突然交了一份满分卷。作为老师,我既为他的进步感到惊喜,又忍不住想把他拉到办公室,关上门,轻声问一句:“孩子,跟老师说实话,你……没作弊吧?”

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有驾
武汉经开区押宝新能源车,政府下场推销,顺带盘活了楼市-有驾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咱摆摆龙门阵。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