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巅峰的神龙汽车:老将回归后,它能否再造辉煌?
在武汉沌口,有不少“老神龙人”住在那里,他们见证了神龙汽车的高光时刻,也在默默承受这几十年的起伏。最近,神龙汽车的高层调整让一些人感慨万分——他们期望那段巅峰时光,或许还能再现。
一位住在沌口的老员工在看到吕海涛回归的消息时,用了四个字来形容:百感交集。这或许是对神龙汽车现状的一种切实写照——从能年销70万辆到如今新能源转型艰难,神龙的确走了太多弯路。可换句话说,只要愿意调整方向,重回起点未必不是重新出发的好办法。
从巅峰到谷底,神龙到底“咋整”了?
说实话,回顾神龙这些年的发展,“吃老本”是很多懂行人提到的关键词。神龙汽车曾有过辉煌的成绩——年销70万辆的成就,谁都不能说是巧合。站在2025年的风口浪尖,神龙的年销数字却跌落至不到曾经巅峰的零头,一年几十万辆,还要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市场争存。现实就是这么扎心。
2023年,神龙开始了它的“二次创业”。这个词听起来挺费劲,但往深了琢磨就是一句难得的“重新来过”。他们试图通过资产变卖、渠道和品牌整合、推出新电动车型等一系列调整,来挽救逐步失控的局面。但就销量数据来提振效果不够理想。比方说,示界06的上市,销量始终徘徊在“三位数”的边缘,五个月不到500辆,这很显然与他们期待中的新能源转型大计相距甚远。
而更难的问题在于时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从“风口”变成了“红海”,神龙错过了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还得赶紧上,从零启程的压力可见一斑。如果再晚一步,这条路可能真变成广汽三菱那种故事——进入市场,撑不住,退场。
老将归来,新希望能否加持?
这就是调整带来的意义。吕海涛的回归,别看只是人事变更,但实际上他肩上的担子比普通总经理要重得多。据公开资料,他的履历几乎都围绕着神龙,并在它的巅峰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经历,或许是老员工们如此期待的原因之一——一个了解这家企业的“自己人”,是不是更能把它救回来?
细节之处更见洞察。吕海涛回到神龙后,还保留了东风汽车战略规划部的副部长职务,以及负责与Stellantis集团的日常沟通工作。这不仅意味着集团高层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暴露了股东对于神龙未来的一手设计:扎根中国,整合全球资源。说直白点,Stellantis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吕海涛就是那个执行他们思路的人。
Stellantis集团最近也没闲着,今年下半年,一群高管陆续到访东风集团,从CEO到品牌负责人,接连现身武汉、“探天龙”,一看就是想要增加投入。有传闻表示,中法双方或将增资神龙汽车,甚至可能引入JEEP新业务进行盘活。细想一下,这两年新能源车企大佬们争的人才、资源,不正是对“全球销”的又一次证明嘛?
从调整到执行,神龙还有哪些难题?
我们也不能光看希望,毕竟这是一场硬仗。没错,吕海涛的归来给了大家高期待,但期待能不能变成真实,那就得看能不能落地了——渠道整合、资源调配,甚至是文化冲突都是现实问题。
举个更实际的例子。虽然神龙汽车将厂房产能调整为生产东风旗下新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比如东风奕派和东风纳米),新品牌能够在短期内给神龙带来盈利,但这毕竟不是自家品牌长久立足的办法,还是治标不治本的路子。
至于示界这个品牌,未来更是挑战重重。在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上,他们要找到一条有别于其它竞品的路,这种差异化竞争显然不是靠推出几个新车能解决。尤其是当理想、比亚迪、小鹏等玩家把中国市场压得密不透风的今天,你说示界能走进几个人的心里,结果还真不好说。
:归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吕海涛和那些老神龙人,是带着情怀回来的。话糙理不糙,他们用了这么多年去了解和探索神龙,也见证过企业从辉煌到跌落。而今站在这样一个转型节点,他们的回归更多的是一种决心——愿赌一把,押下新能源转型的筹码。
至于神龙的未来能否迎来逆转,说到底还是执行问题。人事调整之后,神龙汽车的步伐变得逐渐清晰:用稳定国内收益稻场、盘活全球资源、探索自主新能源品牌的规划,一步步试图摆脱此前的困局。至于未来能不能真的实现这些计划,可能需要更多时光的检验。
当然啦,这事儿神龙人不是没见过,他们曾经踩过那么多坑,也站过高峰,有些人心底的火虽然小了点,但好歹没被完全熄灭。能不能真的点燃它,咱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