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高管:“中国市场是我们的健身房,必须全力打拼”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速可能达到6%,但这还不够快!”采埃孚集团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在2024年上海车展上说出这句话时,身后展台上陈列着最新研发的线控转向系统。这家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用真金白银践行着“中国优先”战略——2023年在华销售额突破81亿欧元,每卖出4台车就有一台装着他们的零部件。
一、贴身肉搏的本土化生存战
“把研发中心搬到客户楼下”已成为德企标配。采埃孚在广州新建的研发中心与本土车企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工程师可以穿着拖鞋去客户车间调试设备。这种零距离协作让他们的线控转向系统比原计划提前8个月装车,创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速度新纪录。
大众汽车更狠,直接把35亿欧元的研发中心砸在合肥。3000名工程师组成的“特种部队”,专门攻克中国消费者最在意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他们的车机系统迭代速度比德国总部快2倍,语音识别方言种类从3种暴增至12种。
二、价格战里的“反脆弱”修炼
当国内新能源车掀起第八轮降价潮时,采埃孚武汉工厂的生产线却灯火通明。“每降1%价格,我们就要从供应链抠出2%成本。”中国区总裁汪润怡透露,他们85%的原材料已实现本土采购,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有六成换成国产设备。这种极致成本控制,让采埃孚在2023年车市价格混战中毛利率反而提升1.2个百分点。
凯士比泵业更绝,直接把化工泵生产线从德国搬来上海。新工厂造价2000万欧元,但生产成本直降40%。德国总部算过账:就算加上25%关税,中国工厂出口美国的泵机仍比德国生产便宜。
三、技术反哺的奇妙轮回
五年前还是学生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如今反过来给德企上课。大众最新电动平台MEB EVO,破天荒采用了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方案。这个反向技术输出案例,让德国《商报》惊呼“师徒关系倒转”。
采埃孚的工程师们现在每天要干件“丢面子”的事——拆解国产车研究线束布局。他们发现某新势力车型的电路集成度比德系车高30%,这个发现直接推动了其新一代底盘系统减重8公斤。
四、谁都逃不开的中国依赖症
“没有中国稀土,德国电动车就是废铁。”采埃孚供应链总监的这句话,在柏林董事会上投下震撼弹。他们测算过,若切断中国供应链,欧洲工厂的电机产能将暴跌70%。这种深度绑定在化工领域更夸张,巴斯夫湛江基地生产的工程塑料,供应着全球60%的新能源车电池壳体。
当德国政客鼓吹“去风险”时,宝马悄悄把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放在沈阳。这个投资百亿的项目藏着个小心思:既能享受中国补贴,又能规避欧盟技术转移限制。用他们中国区负责人的话说:“在健身房练出的肌肉,走到哪都是硬通货”。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德企高管们发现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已改变。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制造工厂或销售市场,而演变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压力测试场。那些在“中国健身房”练出八块腹肌的企业,正把在这里验证过的技术、模式和供应链能力,复制到东南亚、南美甚至欧洲老家。这场始于被迫内卷的生存竞赛,意外成了通向全球市场的通关文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