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在2023年首次发布新势力周销量榜时,或许没想到这场数据竞赛会引发行业地震。2025年7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在论坛上犀利发问:"有了周榜单,是不是还要来日榜单?企业如何知道别人每天卖多少车?"这番质问直指当下车企数据发布的乱象,将行业长期积攒的矛盾推向台前。
数据狂欢背后的行业失控
从2023年初开始,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打破行业惯例,将销量比拼从月度升级至周度。这种高频次的数据曝光看似透明,实则暗藏玄机。据中汽协披露,这类榜单多基于市场服务机构的零售端上险统计,其精确性存疑。更关键的是,部分车企通过选择性披露数据制造营销噱头,2023年5月理想汽车曾因"被同行举报"短暂停发榜单,但很快又恢复发布,最终演变为仅公开自家数据的"独角戏"。
付炳锋直指这种乱象的深层危害:"拉踩式营销、水军大战伴随数据乱战愈演愈烈,严重污染产业生态。"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后,中汽协于2025年3月发布《规范数据发布倡议书》,明确叫停销量周榜。但部分车企仍打擦边球,迫使协会在论坛上公开"怒怼"。
月度数据为何仍是黄金标准?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销售具有明显周期性。传统月度数据能完整覆盖生产、批发、零售全链条,且经过车企财务系统校验。相比之下,周榜数据往往截取局部上险量,既无法反映真实库存周转,又容易因节假日等短期因素失真。中汽协强调,碎片化信息会导致三种恶性循环:消费者被片面数据误导,车企陷入短期KPI焦虑,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成熟市场普遍采用月度披露机制。特斯拉、大众等跨国车企的季度财报制度更注重长期经营质量。反观国内周榜大战,某新势力高管曾私下承认:"我们被迫跟榜,怕沉默会被市场遗忘。"这种囚徒困境暴露出行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
重建秩序需要多少共识?
中汽协的三大倡议中,数据规范只是起点。付炳锋提出的"企业家精神重塑"或许才是治本之策——当车企从追求流量转向价值创造,数据才能真正回归工具属性。目前已有头部企业响应号召,将资源投向技术发布会而非销量战报。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博弈,自律比扩张更重要。停止周榜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数据披露标准、更严厉的违规惩戒机制。毕竟,当消费者打开手机看到十个版本的销量排名时,伤害的终究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