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消费都在收紧,但偏偏青岛这届汽车展直接“爆了棚”——5天里35万“人头攒动”,13000余台新车成交,现场刷出20.8亿元的成交额。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是大家不差钱了,还是车厂、展会、政府三方合力把“买车这件大事”玩出了点新花样?我觉得,这事儿背后比数字更有意思的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车企们的自信、还有政策驱动的能量,已经悄悄地换了赛道。
先来说说人多火爆这茬。35万人5天进场是个啥概念?这得是青岛方圆百里内的小伙伴,甚至不少山东老乡、山西甚至江苏的朋友都赶过来的吧。有人去看热闹,有人去打卡拍照发个朋友圈充场子,但最终“掏腰包”的人真不少。13000多台车,平均一天两千多台卖出去,能刷出20多亿,这是场面货,还是精准营销?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大家下单?是优惠政策,还是对汽车的刚需?还是纯粹因为新车太拉风?想明白这个问题,再看这辆市场,咱腰杆子都能挺得更直了。
说到这次车展最扎眼的地方,莫过于新能源彻底成了“主角”。有啥新鲜的?新能源车展这几年哪场不是这样?可别忘了,以前那种油电之争的“各打五十大板”,现在现场基本全是赶时髦和“卷智能、卷科技、卷混动、卷快充”的各种品牌。有些老品牌还端着“经典老爵爷”的范儿,新势力们已经上来抢了风头。从比亚迪一口气拉了好几个子品牌、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明明还是“新丁”,却都成了大佬,连传统车如上汽大众、长安、吉利这些也纷纷祭出自家的所谓“黑科技”。我们得问一句:啥时候咱中国人买车开始更在乎“芯片、快充、辅助驾驶”了?这不是汽车市场的一次观念变迁么?
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意思的地方,不少人其实没那么懂车,照样兴致勃勃看科技,看智能,看续航,看补贴。以前咱买车,无非是省不省油、大不大气皮实、面子稳不稳。现在“1秒充1公里、1300公里无忧”、“高级辅助驾驶、智慧座舱”变成了主卖点。会不会用、需不需要是一回事,车厂咣咣往上一贴标签,就让所有买家觉得必须得跟上点潮流。再加上新车发布的高光仪式感,排场搞得像明星走红毯一样,大家也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劲头。这背后一种“消费心理”,其实很微妙,你自己觉得你还在过苦日子,可你一旦那种“新科技”、“绿色智能”就在身边转悠,忍不住还是会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趁有优惠、趁现在补贴最多,要不咱也换一辆”——这种消费冲动要人劝得住才怪!
当然,说到卷补贴、拼政策,不得不承认这次青岛确实把“政企联动”给玩明白了。新车首保消费补贴最高能到3万块,旧车置换、金融方案,只有想不到没有拿不到。厂家之间更是打起擂台一样,比亚迪会场卖出去1570台,吉利600多台,小鹏也有200多起步。光靠厂家的促销恐怕搅不起来这个大盘,政策+展会,这种组合拳,不仅级别高,还能直接解决“观望情绪”。你想想,如今大家对于买车都很谨慎,又担心经济环境不稳,房价涨幅回调带来的压力很大,这时候一套组合拳下来:厂家降价、政府补贴、金融分期送到位、甚至服务也更细致,能不诱人吗?让你“再等等看”可能盼来的是价格涨,“早买早享受”就成了所有展会标语的隐含逻辑。
但,我觉得更值得警惕的不是买多少车、卖多火爆,而是这个消费热潮到底可持续不?为啥同样是搞展会、搞补贴,有的地方能撬动市场,有的地方闹热几天就完事了,留不下烟火气?这里面其实绕不过两个问题:第一,刚需到底有多少?山东尤其青岛这样相对富裕的沿海大城,确实有不少家庭买得起、换得动,但全国是不是都能“持续繁荣”?第二,消费预期到底能不能支撑起这么多新车? 今年能卖一批,明年全靠新政策和更大的补贴维持,汽车这市场就容易“拔苗助长”。去年新能源汽车还愁卖,现在一下子都走俏,但如果明年经济恢复得慢点、政策一缩手,市场会不会又一夜回去?
当然,另一头也值得想想:为啥新能源、智能车这些事,中国能走在全世界前头? 长安、比亚迪、吉利,甚至小米这些新玩家,敢整自己的技术路线,敢跟国际大牌正面刚。以前得仰着脖子买合资的、进口的,啥配置、价格随人家撸,现在场子直接被本土新势力包场。是“民族自信”觉醒了?还是车企们抓住了智能电动这波科技红利,顺利换道超车?我看更多的是后者,这波智能化的红利,对路的车厂能一飞冲天,没跟上的就只能混混日子。
但,技术的快速迭代,其实既是好事也是麻烦事。你说800V碳化硅电驱,6C闪充,一秒续一公里,这要搁十年前科幻片都不敢演。但现在技术就是来得这么快,前脚你刚买完主打快充的,后脚隔壁出个“超级续航”;你刚理解了辅助驾驶,那头都开始讨论“全无图/城市高阶智驾”。这时候咋选?换不换?永远都在追新潮。这对有钱的“科技尝鲜族”没啥,对大多数捂紧钱包的普通家庭,可能就是个新烦恼:刚买不久就折价、刚学会用功能又过时,心理落差难免。别看新势力“疯癫”一样上高科技,但有多少消费者是真正在意这些配置,还是单纯想追风头?这个问题,车企们还真不能太偷懒。
当然,这一波青岛热潮也说明一个事:人们对汽车的欲望还远没有满足,汽车依然是家庭消费的最大块头。房价退潮,有人投资糊涂了,但买一台新车联结着太多中产的希望和“体面”。不管是“科技带来的悦己”,还是政府、厂商全力托举的价格利好,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把“幸福感的筹码”减少的。场面火爆、成交额猛增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大家对未来依然有盼头。若是什么都不指望了,展馆再大再花哨也没人捧场。也别忘了,车展集中的不仅仅是青岛和山东本地人的消费,更像是一波“北方市场信心”的见证——大家敢买,敢想敢花钱,某种意义就是看好明天。
不过话说回来,别被短期数字冲昏头脑。咱买车其实不是在“对抗通胀”,更不是在“提前兑现未来幸福”,而是在下注城市生活的流动性与便利性。如果青岛车展这样的盛况得到全国复制,那中国汽车的增长期还能走一阵子。但要是真的全民都来一轮大搞新能源汽车消费、全靠补贴托底,反倒让行业形成“价格战”,那未必是好事。“大家一起卷,卷到头了,最后还是消费者埋单”。
再拉长点时间线看,中国汽车这几年从技术、品牌到市场话语权都成长得飞快,这次青岛车展,也不过是大潮里的一片浪花。谁能抓住技术换代的机会,让绿色智能成为日常而不是噱头?谁能靠实惠真诚的政策和更灵活的金融玩法,激发出真正理性的购车热情?还有——谁能不再把买车的“官能刺激”变成一年一度的展会狂欢,而是让每一次购车都变成城市生活的“刚刚好”?这些问题,才是我们这些看展会、买新车、畅想着未来的普通人,应该多想想的。
青岛这轮“车市大戏”,其实是中国汽车从“追赶者”开始往“引领者”转型的一个窗口。既让我们看到本土品牌的自信派头,也提醒我们不能小看了需求背后的不确定。汽车市场的春天虽好,如果是被一阵政策吹回来的,那就得当心别在深秋再次“凉下去”。咱们普通人,看完热闹买完车,路还长着呢,后续别人没法替你兜底。技术更新、政策红利、市场波动,最后都绕不过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倘若花几十万买辆车,就是为了“短暂的热闹”,可别回头还是走老路,不然再多车展,也只是个案例罢了。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