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我在车库里转悠。突然看到新闻,小鹏主动召回4.7万辆P7+,一瞬间觉得这个数字挺吓人的,毕竟这是一个新兴品牌,但它居然愿意扛责任。
我记得之前跟销售聊过,大家都觉得P7+挺成功的。有个朋友问我:你觉得这些召回会影响它的口碑吗?我当时没敢轻易下结论,但心里其实在琢磨:召回这个事,是真的责任还是被动呢?估算一下,47490辆车,如果每辆车售价30万(这价格估算,可能偏高一点,也就是说小鹏其实有压力),那么这次商业损失能达到大概1.4亿的销售额。像这样一笔巨款,企业能轻易扛得住吗?我觉得不一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那辆P7+的车身门板——其实是一块贵重的标志——在生产线上的拼装,可能就像拼乐高一样,拼的紧不紧,关系到后面 car的安全感。供应链端,如果某些零件的供应没有严格把控,出现缺陷也正常。就像买瓶油,瓶子有个微小裂缝,用不久就出问题。
对比一下,市面上同价位车,比如比亚迪汉或蔚来的ET7,偶尔也会有召回,但很少像这次那样跨度大。大家都是在拼供应链的手艺,供应商那块如果出错,车企只能接招。就像做菜,盐放多了,味道就变了。可能在某个零件供应上,小鹏选的哪家厂商出了点差错,但又不能全怪供应商,研发部门急于追进度,没那么多时间反复验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事儿为什么会爆发得这么快?是不是供应链上压根就没想到会出大问题?还是车厂在质量检测上变得敷衍了事?我想,可能两方面都有吧。供应链的责任当然要负,但究竟是检查不严,还是仓促赶工,把安全底线踩了?
我也在想,这个缺陷到底是什么?是电池包的某个焊点不牢?还是连接线有微裂缝?毕竟这些细节都很微妙,不像发生爆炸那样直观。用生活比喻,可能就像,开车时轮胎胎压不足,隐约觉得有点摇晃,但一时没重点在意,等到爆胎才后知后觉。
这次召回,官方说是生产缺陷。它其实也让我怀疑:别的厂商,也是按规定常规检查吗?还是说,国产车在监控细节上还差点火候?我看一些报道,早些年国内造车还是拼速度,追求量产,把安全放后面一点儿。是不是这次的事件,是一种积累过火后爆发的表现?我其实还挺喜欢国产车的,但别说,我还真挺嫌麻烦,什么质量检查、售后处理,都是一场持久战。
对了,有个小细节:我记得有一次到4S店保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专业。维修工人偷偷告诉我:别看标得漂亮,实际底子没那么牢。难怪车子开个几年,问题就接连出现。你们觉得,车企真是想做好,还是说,设计到产品线上的妥协太多?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可能也没有那个能力判断。
那这次召回,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猜,国产企业的责任心其实越来越强了,要不然也不会第一时间扛旗出来。就像刚才说的,企业得在用户安全和品牌声誉间拿捏一把。这种责任压头的压力,普通消费者真能理解吗?还是会觉得又出事了,心里有点烦。
我还在思考,未来会不会这种事变得更常见?毕竟供应链的博弈,像极了打牌。有人作弊,牌就打偏。厂家是早知道还是被动接招?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说到这个,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感觉:当我们在路上看到那些国产新车的广告时,老板们嘴里总挂着追求品质的心声,可实际上,背后可能还存着一种赶进度的焦虑吧?毕竟这个圈子,一天不拼,到头来就被甩开。
我也不敢把责任都推到设计校验环节,毕竟,流程太多,环节太碎。有时候想到,一辆车的零件,就像一个拼图。拼不好,就会漏掉细节。这次的缺陷就是拼图不牢的那块。人命关天,不能就这样接受。
我在想,这次召回之后,车主会怎么想?有人会觉得唉,还得麻烦修修。但又有人会觉得放心,厂子还把责任挑出来。我那朋友说:平时开车还觉得挺踏实,突然发现有这么大问题,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也是消费者的常态。
车辆安全这个事,永远没有完美。像我这个门外汉,或许永远也搞不懂背后那些辞不达意的流程,但我知道:有人愿意站出来说我们错了,那就值得关注。就算这个责任还是得由供应链承担,它起码让人觉得——这个行业,还留有一点良知。
可触摸的小细节:我记得那辆P7+的仪表盘上,显示屏一瞬间切换时,有点微微的延迟,好像屏幕都在犹豫。你觉得,这个犹豫是不是也反映出,车子内部,某个电子连接其实没有那么稳?这点微妙的细节,也许只是我日常经验的误差,但总觉得有点别扭。
这么看,这场召回,像极了一出警钟。它碰撞了我对国产车的信任,也在提醒:再好的车,也得有个底线。而我想问:你们会不会像我一样,偶尔会去想,市场上那些所谓黑科技背后,实际上是不是有一些未完待续的隐患?如果真的那么多隐患被逐一曝光,未来的路会变得怎样?或者,所有的缺陷,终究都被时间给磨平?这都值得思考。
车子是一种生活的延伸。但每次走近它,都像走入一个微型工厂——零件、工艺、检测、供应链,它们的微小差异,可能就在下一个瞬间变成真命天子还是真命天亡。这点,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