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关于汽车智能驾驶的测试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给整个汽车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事情的起因是一家叫做“懂车帝”的汽车平台,他们干了一件让所有车企都睡不着觉的事:找了四十多款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汽车,直接开到真实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进行了一场堪称“魔鬼级别”的公开实测。
这个测试跟平时我们看到的那些在试验场里跑跑桩桶、测测加速刹车的评测完全不一样,它模拟的,全都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出事、也最要命的危险场景。
结果一公布,网上瞬间就炸开了锅,各家车企的公关部门估计电话都被打爆了。
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测试,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动静?
它测出来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测试到底有多“狠”。
懂车帝这次没有选择安逸的测试场,而是直接申请封闭了真实的道路,把各种危险状况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车子面前。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他们设置了一个“野猪横穿”的场景,用一个模拟的假野猪模型突然从路边窜出。
这个场景听起来有点戏剧性,但对于经常跑高速,尤其是夜间行驶在山路附近的车主来说,这绝对是能让人吓出一身冷汗的真实风险。
还有一个场景,是模拟前方有一辆大货车正常行驶,然后它突然向旁边变道,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它一直用巨大的车身挡着一辆因为事故而停在路中间的静止车辆。
这种情况,我们俗称“鬼探头”的究极进化版,留给驾驶员和车辆系统的反应时间极短,危险系数极高。
除此之外,还有夜间在没有路灯的施工路段,旁边停着大卡车,只给你留出一个刚好2.5米宽的狭窄通道让你通过,这对车辆感知系统的精确度和定位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可以说,这次测试的每一个项目,都直指智能驾驶系统最薄弱、也最关键的安全软肋,考验的不是车辆平时开得有多舒服,而是它在生死一瞬间,到底能不能救你一命。
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懂车帝公布的数据,这四十多款车,在总共15个测试项目中,竟然没有一辆车能够全部通过。
所有车辆的平均通过率,只有区区35%。
而危险系数更高的高速公路场景,表现更差,平均通过率连四成都不到。
我们再看几个具体的数据,就更能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前面提到的“野猪横穿”项目,所有车辆的通过率只有5%,也就是说,二十辆车里只有一辆能够成功识别并做出正确的避让或刹停动作。
而那个“大货车后藏着事故车”的场景,通过率也仅仅是14%。
看到这些冰冷的数字,很多老司机可能都会心里一紧,因为这些场景虽然不常见,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辈子都遇不到,而一旦遇到,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次测试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那就是特斯拉的表现。
它的Model 3和Model X车型,在高速测试的6个项目里通过了5个,在城市测试中表现也相当出色。
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甚至还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特意强调,他们是在没有使用中国本地路况数据进行训练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虽然懂车帝很快出来解释说,这次测试并非排行榜,网上的排名都是网友自己整理的,但特斯拉在没有本土数据“喂养”的情况下,依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说明了它在算法和模型训练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国产品牌,在这次测试中则显得有些“偏科”。
在城市道路的测试场景里,比如模拟十字路口有小孩突然跑出来,很多国产车的表现都相当不错,有接近六成的车辆都能成功刹停。
像搭载了华为智驾系统的问界和智界等车型,在处理复杂的城市路况时,决策逻辑清晰,反应迅速,展现了很高的水平。
这说明,在咱们日常通勤最常遇到的城市环境中,国内车企是下了大功夫的,收集了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系统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
然而,一旦场景切换到高速公路,面对那些不常见、更极端的突发状况,不少国产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备受关注的小米SU7,在高速测试的6个项目里只通过了1项。
一些高端车型,虽然堆满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顶级硬件,但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硬件配置看起来差不多的车,甚至有些国产车硬件更好,但在极端场景下的表现却有这么大差距呢?
这背后,其实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数据和算法在起作用。
智能驾驶系统就像一个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路况“知识”才能进步。
它学习的“教材”,就是路上跑的真实数据。
车辆的摄像头和雷达每时每刻都在收集信息,这些信息被用来训练和优化系统,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尽管因为数据安全法规的限制,它不能把在中国的路况数据传回美国总部,但它建立了一套强大的“仿真系统”。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超级逼真的虚拟世界,工程师可以在里面模拟出成千上万种极端天气和罕见事故,让车辆的AI系统在虚拟世界里反复“练习”,直到学会如何应对。
而我们的车企,虽然拥有中国这个全球最复杂、最丰富的道路数据“金矿”,但在如何高效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特别是如何找出那些发生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就致命的“边缘案例”来训练模型方面,似乎还在探索阶段。
再加上数据安全政策日益收紧,最近工信部还发布了新规,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出境做出了严格的审批要求。
这使得车企在数据使用上更加谨慎,系统的决策逻辑也相对保守。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车在硬件上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但在软件这个“大脑”的决策能力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这次测试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震动,还因为它发布的时间点非常巧妙。
就在测试结果公布前两天,公安部刚刚召开发布会,特别强调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驾驶”都属于“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永远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且要严厉查处车企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懂车帝的这份实测报告,无异于为官方的定调提供了一份最生动的注脚,把“辅助”和“自动”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血淋淋地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
难怪测试出来后,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有的说“测试场景太极端,不代表日常驾驶”,有的干脆不回应。
这种态度,其实恰恰说明了测试戳中了行业的痛点。
那么,对于我们广大的普通车主来说,这件事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那就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阶段,任何所谓的“智能驾驶”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绝不能把它当成“全自动驾驶”来用。
开车的时候,手还是要放在方向盘附近,脚还是要准备随时踩下刹车。
当你被大货车挡住视线、当你夜间通过照明不好的路段、当路边可能有动物或行人窜出时,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寄托给一套电脑程序。
因为这次测试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在那些最考验能力的极限关头,系统可能会失灵,而最可靠的,永远是你自己的谨慎和判断。
这次懂车帝的测试虽然让很多车企脸上无光,但从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和所有消费者都是一件大好事。
它就像一剂清醒剂,促使车企把重心从五花八门的营销宣传,重新拉回到安全技术的扎实研发上来,也让我们每一个驾驶者都更加明白,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