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次又放了个大招,十万级家轿市场真得盯紧了。刚从4S店出来,销售顾问一脸自信地说:这次秦PLUS升级,不仅是换了个怀挡,用户体验直接飙升。我坐车路上翻了翻笔记,发现数据挺扎眼:百公里3.2L油耗(体感/样本少),加上18.3kWh电池和55L油箱,综合续航超2055公里,真是够撑一个月的日常通勤了。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续航数字听起来像是说给媒体听的,但实操起来,和同价位的家轿——比如轩逸2024款燃油版比,这油耗和续航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轩逸硬参数是油耗5.8L起步,你还得加油加得频繁,日常用下来经济性天壤之别。秦PLUS的智能驾驶系统,这次我感觉他们不是随便抛几个传感器堆参数,而是真用心做了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29个传感器配合高速领航辅助,自动变道,智能泊车,听上去像高科技片里的装备,但用起来确实省心。
我要稍微收回刚才憋了半天要说全能家轿的那个劲儿——毕竟智能驾驶的稳定性和体验,隔行如隔山。我亲戚买的同样搭载类似系统的车,有时候高速不认车道线,还得人工接管,说明这套系统距离完全解放双手还有点距离。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具体的可靠度和软件迭代频率,比亚迪官方没太多细节放出,这就留下了大问号。
换挡机构升级成怀挡后,驾驶室空间明显开阔,跑了一圈城市拥堵路,感觉动作流畅不少。销售说怀挡设计类似于厨房里的多功能锅铲,用起来简单又能腾出手来做其他事,没错,这比传统的机械换挡杆更适合如今追求便捷与空间利用的人。但我又想,有没有可能这其实是设计师给中控台瘦身的一种策略呢?毕竟,留出更大触控空间,更有利于搭载更炫的多媒体系统……这块暂时先按下不表。
对比上一代,包括那些直接用机械换挡的中级车,这招怎么样?以同级卡罗拉为例,机械挡把的反馈更机械,也更能让驾驶者感知挡位状态,某种意义上也更安全。秦PLUS这怀挡偏电子感,手感上轻了不少,但准确性和即时反馈感该如何在长时间使用中表现,真心得靠后续数据来说明。
补充一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不足为据):比亚迪之所以加大智能驾驶投入,和它手握供应链优势有关。毕竟芯片产能紧张时,能优先配备自己成熟的半导体,是车企中的一股特别力量。厂家的这种底层优势是合资或者传统燃油车暂时难以匹敌的,算是有奶便是娘的现实写照。
数据告诉我们,秦PLUS单车售价区间大约在13万到16万(体感/估算)。在同价位家轿中,这套智能系统和混动技术已经把对手甩开了不止一个档次。可这么看来,普通用户买车时真的是聊数字有用吗?反复问自己:我用得上这些智能辅助吗?有没有可能就因为太高级,操作复杂反而没啥卵用?智能车载系统对大多数人意味着什么,很多时候和花里胡哨划上等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说到智能座舱升级到DiLink 100系统,反应更快,语音识别支持多指令,听起来很方便。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在为语音识别系统听错名字、小冷笑话纠缠。嗯,这种情况新版解决多少我没法断言,样本还太少,估计还有得改。
供应链撑起这些升级,看着挺科技,实则就是厨房里炒菜的问题——一个好多配料组成的菜肴,要每样原材料都上乘,且分量合适,调味得当,才好吃。比亚迪这锅菜里,芯片、传感器硬件似乎没大问题,倒是软件调教、交互逻辑方面,下一步变数和痛点还多得很。
遇到个维修工,说比亚迪的DM-i发动机维护不像传统车那么复杂,就像厨房用的电饭煲,按程序走,少出错。但又有人抱怨智能系统一旦出故障,修起来不是那么方便,硬件换件贵,软件升级复杂。有点像买了个智能冰箱,坏了得专门厂家的技术人员才能修。
细节上,星河米配色听说在部分区域特别受欢迎。颜色是买家做选择的一个心理因素,虽然很表面,但影响买家决策的重量不容小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朋友买车就是为了那抹看着开心的颜色?有时候色彩比动力还重要,这不科学。
回头想想,整车更人性化的设计,可能更得益于比亚迪这几年从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上下的功夫。而不是那些缠绕着炸裂参数和风投技术的浮躁噱头。行业动荡,我想车企做出来的东西要沉下来,跟人久待的家才算真有用。
最后剩个问题:智能驾驶辅助够不够贴心?续航和油耗数据够不够真实?别光看参数,好用不好用,试驾情况才帮咱们断定。买车,买的是个生活工具但又不只是工具。你会怎么挑呢?或者说,这辆秦PLUS,真能成为你工作日早八点的抚慰剂吗?
我在驾驶室里,一手放在那块旋转大屏上,光滑得有点凉意。车外是城市街头细碎的雨声,车内则是科技与生活交织的味道。下个信号灯,按下怀挡,继续上路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