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风头正盛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车企的名字却因一场颇具火药味的发布会冲上了热搜。北京现代,这家曾经辉煌的合资车企,在新车发布会上竟将矛头指向整个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一边是精彩的指责,一边却是其自身销量的连年下滑。这场“口水战”背后,究竟是正义的控诉,还是一种市场焦虑的宣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这迷雾重重的行业困局。
北京现代这次的发布会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剑拔弩张。不留情面地批评行业营销种种病态。“遥遥领先反复洗脑”这种广告词,听起来似乎是技术巅峰,但细细品味却令人质疑其真实性;“大字小字免责”,更是老百姓购车时常看到的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细则;甚至还直指某些车企搞“饥饿营销”,制造虚假紧俏以刺激消费;还有“订单注水”、“周榜内卷”,令消费者真假难辨。这些营销手段表面上促进销售,但背后是整个行业对诚信的无声背离。北京现代是不是痛点揭开的正义者?恐怕还不好下定论。有网友戏称,这场对行业的“炮轰”似乎也带着些许自我救赎的味道,留给公众无数悬念。
从数据角度北京现代确实有点难熬。据业内披露,北京现代今年销量同比下滑超过30%,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依然滞后,而竞争者们却风生水起。比亚迪把新能源车做成了爆款,特斯拉“无人驾驶”的噱头引发关注,甚至年轻人热衷的小鹏、蔚来也成为“炫酷科技”的代名词。消费者背弃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车时代,大风吹过,北京现代没能及时扬帆。
批评一些不规范营销行为容易赢得喝彩,但并不能掩盖车企自身的困境。网友们也分成两派,有人鼓掌叫好,喊着“行业需要整顿!北京现代敢说话就值得赞!”但另一派却不以为然:“销售不好怨营销?与其责难同行,不如看看自己为何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更有网友调侃道,北京现代这次“揭露真相”,是否也有一丝营销策略的味道?毕竟出风头总是容易吸引眼球。
普通消费者对此举又怎么看?李先生,这位从事物流的车主,曾买了一辆北京现代的SUV,结果因为燃油经济性表现一般,现在已经换了比亚迪的纯电动车型。面对北京现代的营销批判,他坦言:“营销乱象确实该治,但车的本质是产品力,版面营销治得多好也没用,能不能造出好产品才是关键。”
这场看似振臂高呼的“控诉大会”后,事件似乎逐渐平息。营销乱象依然存在,各家车企依旧各打各的招牌,北京现代的销量似乎也没因这一“高调发声”而有所改变。公司数据层面已不复昔日荣光。成立于2002年的北京现代,早年凭借踏实的产品口碑和合资身份独占市场鳌头,但近年来却陷入疲软。随着中国本土品牌逐渐崛起,尤其是新能源浪潮席卷,消费者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国产电动车。而现代的油车新品,他们给出的优惠力度远赶不上竞争对手。这种情况下,北京现代的子公司也在纷纷寻求更多元化投资,以在新能源汽车和金融领域突破泥沼。
反对的声音也愈发响亮。有人指出,北京现代批评他人,但自己营销手段并非高洁。早前在部分地区打折促销力度显现“限时限量”噱头,早几年也曾通过一些明星代言制造声势。网友甚至戏谑,“喊批评容易,破自己的局难,北京现代口口声声讲营销问题,有没有好好看看自己的历史账本?”
在表面的平静中,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开始发酵,传统燃油车是否还能持续抓住中国消费者心理?北京现代被视为“韩流”代表的一分子,但如今,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文化已经从追捧海外品牌,转向支持国产。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消费者更多喜欢自主研发,而不再青睐“舶来品”。这份文化裂痕,也许才是现代迟迟无法突破市场的真正顽疾。
就在大家以为事件已经趋于平静的时候,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却再次掀起波澜。据某市场研究机构公布,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突破30%,而北京现代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其总销量的不到5%。这份行业报告猛地戳穿了问题核心:新能源转型,是北京现代最大的危机。
不少关注汽车市场的专业人士提出观点:北京现代对营销乱象的攻击看似铿锵,但却无效切中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换句话说,与其炒作行业问题,不如认清到自己正处在新能源风口却站错了赛道。让消费者再买燃油车的意愿正在快速减退。不少消费者的留言更是扎心:“市场都转型了,谁还要老套的产品?今天抢着吹乱象,明天你还得买新能源制造‘遥遥领先’广告词吧?”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部分新能源车企竟然将“营销乱象”当作反营销的笑点,直接借题发挥。比如某知名品牌发布会调侃称“我们从不‘遥遥领先’,我们只风驰电掣。”这番操作更是将矛盾推向了顶峰。
回到它的发展历程,北京现代并非一无是处,传统时代它曾是一家标杆企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家车企正深陷转型迷局。行业的生存规则已经大变样,如今的竞争不仅局限于质量、价格,更体现在电动车的科技含量。这一点,北京现代产品线迟迟不能扩展,甚至与合作伙伴现代汽车集团的技术共享也显得滞后。新能源时代雷厉风行的步调,似乎没有带动它共同前进。
更棘手的是,除了产品上的落后,北京现代还面对着更加激烈的市场格局。比亚迪销量爆发式增长,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不断蚕食市场份额,甚至合资巨头特斯拉在中国都显得更吃香。更大的分歧是,究竟还有谁愿意为传统燃油车买单?这种趋势日益加剧车企之间的分化,尤其在中国市场,曾经的合资品牌逐渐沦为备选。
到这里,公众早已开始讨论:北京现代还能撑多久?或者,能否涅槃重生?但当前的市场对它似乎并没有给予太多希望。
放狂言容易,做事情难。北京现代这次热辣辣地批评营销乱象,看上去有点火药味,但问题是,它自身真的有能力在新能源战场立足吗?从反方角度来与其忙着指责同行,不如好好修炼内功。消费者又不是傻子,不是靠几句“揭露真相”的义愤之言,就能挽回销量的。“遥遥领先”的广告或许浮夸,但能让消费者买单的,依旧是过硬的产品。现代想破局,就必须让自己的产品力真正“遥遥领先”。
北京现代炮轰营销乱象,背后是勇敢发声,还是转型焦虑?营销手段真的能解决危机吗?还是更需要看准市场迈出改变的一步?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