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

新能源汽车一路猛冲,动力电池算得上它的“心脏”了。

锂电池的性能快到物理极限时,整个行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固态电池上。

那被寄予“续航1000公里、十分钟充满”梦想的最终方案。

到了2025年的时候,这条路突然就像按了快进按钮似的,加速了起来。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十月初,人民日报报道咯,我国的科学家终于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那个“卡脖子”难题,整固态电池的性能直接一飞冲天,迈出了大步。

以前那100公斤的电池,续航顶多只能跑到500公里,现在有望一举突破到1000公里,天花板似乎也要被打破啦。

从宁德时代到国轩高科,从丰田到奔驰,几乎所有主要的汽车企业和电池大厂都在砸钱投入,真是拼了命了。

各大车企都纷纷列出时间表:2026年开始搭载,2027年实现量产,2030年普及开来。乍一看,似乎这一波技术变革势头强劲,不可逆转。

在人声鼎沸的场景中,能保持清醒的人都明白:固态电池确实很棒,但也确实不容易搞定。

它的优点在于那颠覆性的性能,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却不太好实现;未来的潜能无限,但眼前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

和老式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概在250到350Whkg)比起来,固态电池理论上能超越500Whkg,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用同样一块电池,就能让车跑多出500公里,再配合固态电解质的高强度、不怕高温、不漏液、不起火的特点,安全性那是杠杠的,几乎甩开目前所有的电池技术一大截。

换一句话说,它就是梦想中的最佳选择。

消费者最担心的两个问题——续航不够长、容易自燃,在固态电池上都能一次性搞定。

这也是原因之一,像东风、长安,再到广汽、吉利,每个厂商都在拼命展示自己在固态电池上的研发进展。

东风已经达到350Whkg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也突破了1000公里。

长安打算在2027年前推出400Whkg的固态电池样车,续航能跑到1500公里,安全性能提升了70%;丰田、三星SDI、奔驰也都把2027年作为固态电池实现量产的目标年份。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要是大家再认真的瞧瞧,这些“规划”大多也就停留在样品或者中试阶段,真正能实现稳定批量生产的企业,还是没有哪个。

固态电池的“难”,主要还得归咎于成本问题。

根据行业的统计情况,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大约是5元每瓦时,而普通的液态锂电池则只需要0.5元每瓦时。折算一下,一辆80千瓦时的电动车,如果用固态电池的话,电芯的花费差不多得40万元,换成液态电池的话,只要不到4万元。

这可不是普通的高点问题,而是高出了一个数量级。

彭德宇,一位在科技圈挺有名的评论人,说过:“全固态电芯的价格比液态电池高出十倍,固态电池的潜力巨大,不过,现实的成本让人挺头疼。”这可不是不能制造,而是买不起。

另外,最大的难点还得算是制造工艺了。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液态电池主要靠电解液的流动来传递离子,而固态电池则是靠“固-固接触”,离子得穿过那厚实紧密的材料层才能跑过去。为了确保导电效果好的话,电池内部得维持兆帕级的压力,这样一来,工厂设备、材料加工工艺还有制造精度都得重新调整。

据了解,全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得进行70%以上的工艺变革,不管是匀浆、涂布、烘烤还是封装,全都不能沿用旧有的体系,基本上是“重头再来”,算是“重新打造一个产业”,可不是普通的简单升级。

还有个难题就是材料供应链的问题。

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主要是锂金属和硫化物电解质,这两样的价格都高得惊人。锂金属的市场价差不多95万元每吨,比普通的石墨负极贵了整整17倍。更让人头疼的是,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固态电解质供应商,大家都在边试验边探索中。

就是说,价格高得让人咂舌,还根本买不到现货。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第四个问题,就是那些配套的设施不太完善。

按理说,固态电池十分钟就能充满电,要想真正实现这个速度,必须搭配专门的超快充电桩。目前市场上很多液态电池充电站并不兼容。如果固态电池想要普及的话,得从头再建一套充电系统,这可是一场耗时的基础建设大变革。

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是,固态电池未必真的比液态电池更“实在”。

就像充放电的速度来说吧,要是电动车想跑得快、充得快,电池得有高的功率。液态电池的电解质阻抗低,离子流动速度快;但固态电解质阻抗高,离子移动得慢,导电能力也不到液态的十分之一。彭德宇提到这点。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曾坦率指出,有些车企在夸大固态电池技术已经成熟的程度,其实是在误导公众和投资者。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说到2025年要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这事儿不太靠谱。要知道,从实验室的样品到真正能批量生产,起码得花上8到10年的时间。

曾毓群指出:“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固态电池’大多是半固态或者准固态的,还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跟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有本质的差别。”

其实他们不是在唱衰,而是在提醒市场别被那些概念带着节奏走。

从专利数量来看,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热情是真的High。过去五年里,中国企业提交了大约1.3万项相关的专利,比日本多了三倍,里面有七成是发明专利。研发的劲头不用怀疑,但这离真正走向市场还差点意思。

汽车厂家大吹固态电池!造价却是液态电池十倍,一块40万谁能承受-有驾

目前啊,液态电池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还算是领头羊。

到了2025年,800公里续航的纯电动车基本都成了中高端车型的标配,比如小米SU7 Pro、极氪007、昊铂HT、蔚来ET9和比亚迪海狮EV,这些都用上了液态电池。

好多公司都在铺设超快充站点,比如5分钟充电跑200公里的超级快充技术正逐步实现。随着液态电池在性能、价格、安全性方面越来越“靠谱”,固态电池想要颠覆的空间也在变小。

这也是为什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在搞固态电池,可都显得比较谨慎,走得稳妥些。

他们心里清楚,等固态电池彻底成熟,那可是要狠狠打自己脸的——自己之前大量投入的液态电池和产能,估计都得被推翻掉。

换个角度看,这可不是技术难题,更多是利益之争。

现在来看,固态电池绝对是新能源行业最憧憬的未来,但它还得再等一等——比如技术成熟度、产业链的配合、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商业上的可行性,这些都还在慢慢磨合中。

这场变革的推进,跟发布会上的口号没多大关系,而是看实际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要是成本压不下来,产线还跑不通,供应链不给力,那“1000公里续航”就只能摆在PPT里,也别想实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