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圈最近又热闹了,据说要有新品发布,跟春节抢票差不多激动——虽然我也不知道激动个啥,用来通勤的摩托车能让人高兴成这样,也就是人生没啥别的可激动的了。如果说买车是为了满足都市人的“速度与激情”,那么这次雅马哈的新货上架,估计又得让隔壁老王夜不能寐,内心翻腾,怀疑自己原来的车是不是在马路上多了两条人字拖。
摩托车圈子的粉丝忠诚度,堪比分手后还得偷偷查前任朋友圈的痴情种子——你哪天换了座垫,我都知道!这不,雅马哈又开始折腾,把那叫“TRICITY155 ABS”和“TRICITY125 ABS”的东西,抬头弄得比房租还贵,当然房租是按月,这个车是一次性付款,没法按天分期,所以就看着贵。新鲜劲在于“外观大幅刷新”,讲到刷新,说得跟所有人的脸都能靠“新设计”变美了一样,实则你骑出去,路人只会觉得你是不是淘宝买的儿童三轮摩托。别问为什么三轮,因为这款“LMW”就是踩着一条技术路数,走在了“安全波”前头。
说到城市里的摩托车吧,活脱脱像是小区门口翘首等待快递的保安:既想快,又得稳。雅马哈这回不装了,直接引入了SUV元素,说多功能,看着就像变形金刚和老年电动车合体的产物。树脂制挡泥板和行李架?我见过印着暴龙图案的挡泥板,这种树脂的设计,是不是以后把摩托骑下乡当拖拉机用?其实人家动机很纯粹,害怕你刚买的新车,一路骑到乡下,被雨婆娘一顿“混合打击”,还能回家吹吹干,不留疤。
双座握把加SUV精华,说得可劲高端,最后还不是留给后座那个不敢坐的姑娘拉着以防摔下去。什么“四英寸TFT显示屏”,这年头显示屏不值钱,谁家手机不是两百块屏幕替代旧情人。USB Type-C充电?我已经脑补出来骑车一路给手机充电,停红灯的时候玩农药,还能跟女朋友视频确认还活着。
本次新车还有颜色新花样,说是“哑光灰色”、“白色”和“哑光浅绿色”,分明就是怕你挑花眼,骑到小区门口,外卖员都能瞬间识别你是技术流而不是送餐流。真要讲价格,什么“616,0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两万多点,听起来远不止自行车贵,但距离那种几百万的豪华摩托还得走三十年。价格包含10%的税,大概是怕你买贵了,能在心里自我安慰:我为国家贡献了税收,比买奶茶更有公益性。
车厂讲究“Enhanced and Friendly LMW”,这理念一听就亲切,感觉是造车界的小米手机,既要“友好”又要“增强”。不过,友好只是口号,买车还是得看你钱包友不友好。新技术“互联显示屏”,各种什么ESS、TCS列成表,像是集齐七种技能就能召唤神龙。紧急停车信号,你骑着有没有紧急停车,完全得看交警心情,牵引力控制最多帮你冬天不送上马路滑冰表演。
核心动力系统宣传得像是有发电厂藏在车里,什么“Smart MotorGenerator System”、什么“BLUE CORE”,读起来都像时尚深夜食堂的菜单,最后能不能一口气骑到隔壁烧烤摊,还得看天气和轮胎。发动机省油节能,懂了,毕竟加油站老板都不是雅马哈客户,自己省着用才是硬道理。宣传里,“LMW亚克曼几何”也是很能唬住人的说法——真要不懂,你以为买回家可以给孩子当作业描图板用。
至于“稳定转向、高品质巡航”,翻译成人话,大概就是拐弯不飘、直线不飙。但你以为你能骑来骑去,现实中城市的路,地砖跟麻将一样滑,拐弯不飘完全得靠摩托车主的“牲口级操作”,多高品质也不抵大爷随手一脚踢来的饮料瓶。
销售计划,其实就是官方说“我们一年只卖这么多,爱买不买”,TRICITY155 ABS一年就卖400台,TRICITY125 ABS少点,只卖300台,然后大家就可以发朋友圈“限量抢购”,实际晚上加班时还是只能在地铁和外卖电动车里找自我。
颜色选得很新潮,什么“哑光灰色金属”,说得跟巧克力一样,吃下去能把生活染灰。白色和哑光浅绿色,听着像春装新品,穿出去也能骑,回家顺便当收纳柜。摩托车讲究时尚时,就是人生无奈的开始,毕竟把代步工具艺术化,最后还是得一脚油门送到单位楼下,被安保拦住说“这里不能停车”。
车是泰国制造,仿佛穿越东南亚人文风情,摩托车也带着热带水果味。其实泰国什么都能造,摩托造完还能拿去水稻田试试是不是爬坡更稳。在现实的城市里,摩托车就像你加班的梦想,总觉得能一脚踩出生活的花样,可实际上,天天堵车,红灯等着你慢慢熬,骑摩托省时间?你是没见过清晨的交通警,小区门口站着一排排的限速标牌。
说了这么多,摩托车的发布大家还是很高兴,毕竟有新东西才有吹牛的动力。你问摩托车有啥用?除了上班迟到不用解释理由,再就是追求一种自我小众的审美——别人骑雅马哈,我骑牛肉板面,你骑新款三轮,我骑老款二轮,最后全都集合路口看谁先闯红灯。
其实吧,买摩托的人心里都有点虚荣和点儿反叛——这玩意既能在朋友圈说是“性能首选”,又能在家里假装自己是《速度与激情》里的配角。雅马哈这次算是明着玩升级,暗着整套路,你要是不买新款,还是能骑旧车,只不过同事看你的眼光会像看上个世纪的大哥大一样复杂。
摩托车市场讲究新鲜,其实都是减法,外观每年变一变,特别是各种新颜色,每年都流行一些奇奇怪怪的哑光,去年流行黑,今年流行绿,明年打算玩彩虹色。新功能其实和你每天多刷一次牙相似,体验不到本质变化,但是宣传起劲,你自己上手想找差别,最后发现电池口改成Type-C,和手机统一口径,便于你一边导航一边充电,奶茶杯也能顺带插个吸管。
厂家努力升级,不过骑出来还是一样在下雨天发愁。外观再精致,遇上大风同样瑟瑟发抖,功能再先进,遇到烂路就认命“混合动力”。很多时候,叫得上的新技术,其实就是多加了一根线缆,或多加一个按键,但宣传页上总能画成科技革命。厂家的想象力,往往停留在加班时多喝一杯咖啡,上路时就剩下一份漂泊的自尊心。
摩托车是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神器,但很多人以为是解决人生最后一公里,骑着车就能改写命运。实际上,价格横在那里,家里蹲的还是家里蹲,骑着新摩托也得发愁油钱。商家造新车是为了收割“新新人类”的钱包,大家嘴上骂贵,转身还是下单,就如同买了新口红,依然吃馒头蘸酱油。这年头,摩托车圈都很有仪式感,买车发朋友圈,骑车发短视频,哪怕是被交警罚款,都要发个朋友圈说“我的人生原地起飞”。
当然了,摩托车圈也有信仰,你骑雅马哈,有人骑本田,最后都得在修理铺里排队,谁的链条坏了谁的离合蹦了,聊出来的故事能凑一台小品晚会。新车再新,发动机总得老去,二手市场是每个人的归途。宣传说要“方便省油高科技”,实际上车主最关心的是假期能不能堵车不堵心,雨天能不能不打滑摔倒。
新品发布多了,城市就有更多选择,摩托圈的鸡血会更旺盛。你问这些新功能有啥实际影响?最多是通通能让“科技感”朋友圈多转一圈,其余时候,还是低头认路,多拉快跑。骑车的人追求个性,造车的人追求业绩,热闹的永远是商家,忧愁的永远是下单的人。
最后,摩托车还是得买,毕竟不骑摩托的人,永远不懂什么叫迎着风拧油门的快乐。新款新外观新功能,再多的升级,都治不了城市的堵车和生活的无奈。你问我买还是不买?先看看钱包,然后问问限号,再顺便问问老板能不能报销一半。至于骑出去,路人能认出你骑了新款?这事就别太较真了,毕竟归根到底,骑车的人都是各自为命,升级的不是车,是那点死磕生活的倔强罢了。
等到新款真的上路,现实总比宣传更精彩。广告里的“高速平稳”,最后还是被一条狗拦在路口,不如回扯袖子陪朋友吃顿热干面。摩托车圈里,总有人在改装和升级之间反复横跳,最后一地鸡毛,剩下一句:新款都挺好,就是我还没钱。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