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块的奇瑞、腰斩的奔驰E级,350万辆库存压顶——这次,美西方说中国车企产能过剩,可能真没冤枉人。”
这话听着刺耳,但细品,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亲自放话:“不再新建汽车生产线”,理由就一个——产能已经够了,甚至溢出了。更吓人的是,我国新车库存已突破350万辆(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什么概念?按目前月均销量180万-200万辆算,全国车企集体停工,车市还能撑上近两个月。
这哪是去库存?这是“堰塞湖”啊。
我开着刚试驾完的奇瑞iCAR 03,在高速上听着广播里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新闻,突然笑了。当年“家电下乡”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现在“汽车下乡”,是不是也意味着,城市市场快饱和了,得靠下沉市场来“消化”?
价格战,打得不是利润,是命
先说最扎心的——价格战已经不是“打”,是“互砍”。
比亚迪率先挥刀,吉利、奇瑞立马跟上。我上周试了奇瑞刚降价的iCAR 03两驱版,落地价3.5万左右,你没看错,三万出头。这车我开过,后驱调校偏运动,城市通勤轻快,底盘滤震在同价位里算扎实。但你要说它多高级?没有。它赢在“够用+便宜”。
更离谱的是豪华车。奔驰E300L新款落地36万,老款顶配都得50万+,直接砍掉40%。奥迪A6L也跟着跳水。我在4S店朋友那儿听说,现在谈价,销售都主动问:“您心理价位多少?我们尽量申请。”——这在三年前,想都不敢想。
价格战的本质,是产能过剩下的生存绞杀。车企不降价,车卖不动,现金流断裂;降价,单车利润归零甚至亏损。我在试驾比亚迪秦PLUS DM-i时,销售悄悄说:“这车现在卖一辆亏三千,靠集团其他业务补。”——这还能撑多久?
设计细节里的“内卷”真相
咱们换个角度,从设计细节,看看这场“过剩”是怎么卷出来的。
拿iCAR 03来说,外观是“方盒子”硬派SUV造型,风阻系数做到0.28(官方数据),这在方盒子车里算优秀。为啥能做到?前脸做了主动进气格栅,轮毂造型也优化了气流。我开上高速,风噪控制确实比同类型车好,尤其80km/h以上,耳朵轻松不少。
但这设计背后,是“既要又要”的妥协:既要越野范儿,又要低风阻省电。结果就是,造型像奔驰G级,但底盘离地间隙只有180mm,真去越野?怕是托底一次就得回厂。
再看内饰,15.6英寸中控屏+8.8英寸仪表,车机用高通骁龙6155,流畅度OK。但塑料感还是重,门板、扶手箱边缘都是硬塑料。成本压到极限,豪华感只能牺牲。
反观比亚迪海豹,内饰用翻毛皮+木纹饰板,质感直接拉满。但价格呢?起售价18万。低端车拼价格,高端车拼配置,中间市场被挤压得喘不过气。
用户真实反馈:便宜,但不敢买
我采访了两位真实用户。
一位是山东的王师傅,刚提了五菱宏光MINI EV,2.98万全款拿下。“代步够用,充电便宜,村里也能开。”但他也坦言:“这车高速不敢上,跑长途心里发虚,就是个‘老头乐’升级版。”
另一位是广州的李女士,原计划买奥迪A6L,结果看到降价消息反而犹豫了:“现在买,三个月后会不会再降五万?保值率还剩多少?”她最终选择了二手雷克萨斯ES,图个省心。
你看,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消费者反而不敢买了。持币观望情绪蔓延,库存越积越多,恶性循环。
横向对比:谁在裸泳?
我们拉三款车对比:奇瑞iCAR 03(3.5万)、比亚迪元PLUS(13.98万起)、奔驰E300L(36万)。
维度 奇瑞iCAR 03 比亚迪元PLUS 奔驰E300L
动力 后驱单电机,170kW 前驱单电机,150kW 2.0T高功,258马力
续航(CLTC) 501km 510km 暂无相关数据(燃油车)
智能驾驶 L2级辅助驾驶(基础版) DiPilot L2+ Driving Pilot L2
底盘 前麦弗逊后多连杆 比亚迪e平台3.0专属悬挂 空气悬挂(高配)
真实驾驶感受 轻快灵活,城市穿梭利器,高速稳定性一般 滤震优秀,NVH控制好,动力平顺 豪华感拉满,隔音顶级,但操控偏舒适
结论:三款车定位完全不同,但价格区间在终端优惠后,居然出现了重叠。36万的奔驰,和14万的比亚迪,服务的是同一拨“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这不是竞争,是错位绞杀。
出海?别忘了“商业恐惧”
我在非洲出差时,当地朋友说:“你们中国车便宜、耐用,但你们一来,日本车经销商就关门,韩国车干脆不进了。”
这话听着爽,但背后是**“中国威胁论”的商业版**。欧美说我们产能过剩,不是关心我们亏不亏,而是怕我们用低价冲垮他们的市场。
我试驾过比亚迪Atto 3(海外版元PLUS)在挪威的版本,配置和国内一样,但价格贵了近一倍。不是他们愿意买,是没得选。一旦中国车企集体出海打价格战,欧盟反补贴调查只会更狠。
未来怎么走?三个建议
别再盲目扩产。吉利不建新厂是对的。产能利用率已跌破50%(来源:中汽协),再建就是浪费。
从“拼价格”转向“拼体验”。我在试驾蔚来ET5时,最打动我的不是加速,是服务人员记住我的名字,主动递上热咖啡。这才是护城河。
技术出海,而非整车倾销。把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打包输出,帮当地车企升级,而不是直接抢饭碗。授人以渔,才能走得远。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确实强大了,但强大不等于可以“通吃”。产能过剩不是耻辱,而是成长的烦恼。如何从“量”转向“质”,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才是接下来的课题。
各位车友,你觉得现在买车是“捡便宜”的好时机,还是该再等等?如果你是车企老板,你会选择降价冲量,还是死守利润?评论区聊聊,我一一回复。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