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

其实,国外现在也没太多人在搞新能源汽车了,我们国家在继续走这条路,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我猜,你肯定也在网上见过类似的说法了,有人觉得,要是真的新能源车那么厉害,为什么别的国家都不碰这玩意儿?难不成他们都是瞎了吗?

既然这样,咱们国家还得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哪能少得了呀?主要还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毕竟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在一个,也能推动工业升级,推动新技术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呢,发展新能源车,也算是降低对石油依赖的一个办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总之,这都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咱们怎么能放弃呢?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冰与火的现实处境

最近,车界里吹起了一股奇怪的风,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这边火焰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市场。就在某年七月,有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冒出来——那个月,新能源车在国内的渗透率,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51%!

这就是说,街上的新车中,超过一半都省掉排气管了。你得知道,年头那会,这个比例还只是大约32.8%。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这个热潮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国产品牌的巨大贡献。

你瞧,比亚迪,今年前八个月的总销售量已经达到了286.4万辆,比去年同期多出了23个百分点,增长得挺快的。

上汽集团也不差,八月卖出去的车里,有超过三分之一是新能源车。至于吉利汽车,更是牛逼,一到八月新能源的销量同比猛涨了95%。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数字真是不骗人的,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车年销量已经冲破900万台大关,而且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除了国内市场火热,出口也逐渐成了新风尚。

过去一年里,汽车出口总量突破了500万台,而真正起带头作用的,无疑是这些“带电”的新玩意儿。

曾经让人望尘莫及的丰田、大众这些老牌巨头,现在在销量榜上正被咱们的国产品牌一个接一个追了上去。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可是在大洋彼岸情况可就不一样啦。去年,苹果公司突然宣布,花了十年的心血搞的造车项目,直接喊停!

这消息一出来,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把圈里圈外的人都炸得议论纷纷。紧接着,老牌的车企大佬们也纷纷“踩刹车”,停下了脚步。

奔驰官方宣布,原本打算在2025年把电动车的销量拉到一半,但这个目标被推迟了。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奥迪的CEO也变了口风,否认了之前说得到2033年要完全停售燃油车的说法。福特和通用汽车更是直言不讳:现在研发和生产的重点,还是得放在燃油车上。

就连特朗普政府曾经也下令,取消了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和激励措施。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到底怎么回事啊?一边是拼命冲刺,一边却集体“放缓脚步”,难道我们走错了方向?全世界都打算放弃新能源,偏偏只有我们还在坚持不懈?

这背后,并不是谁对谁错的单纯划分,而是各个国家在自己那块棋盘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中国的电车是生死题

要搞懂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车,不能只当成个选择题看待,而得视作关系生存的大事。这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呀,有两个字:安全。特别是在能源方面,安全尤为重要。

咱们国家的原油有超过75%的份额得靠进口来满足,这个比例挺吓人的。这意味着,假设某一年,咱们需要从国外购买5.64亿吨原油,哪个概念都能形象地说明:咱们的能源安全可得提高警惕了。

这不光是大量外汇跑到外头去了,还代表着咱们的能源命脉,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里。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更要命的是,这些珍贵的石油,基本都得经过马六甲海峡啥的那些重要航道才能运回来。

要是真一有点地缘政局上的变动,这条能源运输线就很可能被截断。对一个正崛起中的大国来说,这样的风险真是不能接受。

因此,把一部分汽车的动力从石油转到咱们自己能发的电上,变得非常紧要,算得上是国家不能拖的事。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这不光是被动抵御,更是一种主动出击。在传统燃油车圈里,人家已经干了百来年,技术门槛又高又深,要我们想追上,真是挺难的。

新能源车圈里,基本上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这可说是一次难得的“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千载难逢啊。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汽车产业可是高端制造业的顶峰,它能推动从电池、电机到智能系统的整个产业链提升,还能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这不就挺关键的吗。

这事儿关系到咱们是不是能从一个“汽车大国”真正迈向“汽车强国”的行列。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人家有咱这条件吗

声称有决心不过是起点,要真正把事做成,还得看底气。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大爆发,背后提供的那份“豪华”土壤,根本不是西方市场短时间内能模仿得了的。

咱们先来算个最基础的经济账吧,现在油价都飙到8块钱一升了,而居民用电呢,很多地方才三毛钱一度。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开燃油车,一公里差不多得花六毛到一块钱左右。而要是换成电动车,充个电顶多几十块钱,跑一公里的花费最多也就两毛钱。

假设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跑1.5万公里,开电动车比开燃油车能省下六千到一万两千块钱左右。

这笔账,老百姓心里都清楚明白。庞大的用车成本优势,成了市场能快速被带动起来的最直观原因。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看看美国那边,电价和人工成本都高得吓人,结果反而把电动车的用车经济性打了折扣,优势变得没那么明显了。

消费者的热情也就跟着减少了,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就大概15%左右,还算是个比较低的数字。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策和基础设施的支持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早在2014年,国家就把发展新能源列入了顶层设计,之后又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措施。

从购车补贴、免交购置税,到不限行、部分地区免费停车,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措施,都在促使消费者逐渐倾向电动车。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更牛的是咱们被叫作“基建狂魔”的执行力。西方还在为建一个充电桩争来争去的时候,我们的充电网络早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开了。

全国的充电设备已经突破1000万台,真正实现了“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完整布局。

许多城市的“5分钟充电圈”逐渐变成了现实,这对缓解大家的续航担忧可算是一大助力。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最终,我们拥有整个产业链和坚实的技术壁垒。西方国家普遍遇到“产业空壳化”的难题,想发展新能源,可许多关键零件还得靠进口。

反观我们,整条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系统,一个都不少。像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都已经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了。

拥有这种自主可控的能力,不光能把控成本,还能实现技术的快速升级,算得上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了。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别被“放弃论”带偏了

现在再回头看看那些西方汽车厂商的“放慢步伐”,是不是就明白了不少?网络上传的所谓“外国放弃说”,很多其实是一些片面、偏颇的新闻带来的误解,把他们的战术调整错当成了战略性放弃。

媒体总喜欢报道奔驰推迟目标、苹果项目砍掉之类的消息,主要是因为这些话题容易引发关注,给人一种“电车没戏了”的感觉。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不过,这也只是事情的一个侧面。

另外一方面,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新款电动汽车iX3,大众的CEO也直言,非常期待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就连宣布推迟目标的奔驰,他们的CEO也没放弃,他说,只要市场环境允许,到2030年完成全面电动化的信念,一直都没变。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你明白了吗?其实根本不是放弃,而是在承认中国市场暂时领先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种策略性后退。

要是打不过,就先调整一下姿态,把自己的主要利润来源——燃油车好好守住,然后暗中蓄力,等着下一次的好时机。这其实是一种“退一步,谋发展”的策略。

更让人得提防的是,当产品比不过对手时,他们就开始转换战场了。欧盟已经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还打算提高关税水平。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这恰巧反映出中国新能源车的实力,已经让他们真的感受到了一股实实在在的压力。

因此,他们并没有放弃角逐,而是把战场从市场转到了贸易规则和政策壁垒这方面。

其实,角逐的路子不止一条纯电这么简单。丰田一直把策略的重点压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这些技术上头。

这其实说明,西方并没有舍弃新能源,只是在试验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纯电以及其他方案,想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结语

所以啊,东西方在新能源车发展的路上分道扬镳,并不是说哪个走错了,而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产业底子和战略需求,做出的一种必然又理性的抉择。

中国依托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国运”,凭借着无可比拟的体制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完备的产业链基础,在纯电动车这块赛道上,确实赢得了阶段性的显著领先。

迷失方向?全球纷纷抛弃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决推进-有驾

而西方的“放缓”与“调整”,意味着全球汽车行业的角逐,会迈入一个更加复杂、多维的时期。

不再只是单纯的产品比拼了,而变成了技术标准、供应链保障和贸易规则等多个方面的激烈较量。

所谓的“退潮”,或许只是新一轮更激烈、更深层次角逐的开端。这场大戏,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