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出新车了,这次是辆SUV,叫YU7。看着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颠覆性设计"、"超低风阻"、"智能生态",我突然有点恍惚——这到底是家科技公司还是汽车制造商?更准确地说,这到底是家卖产品的企业,还是家卖"概念"的营销公司?
记得小米刚造车那会儿,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车"这样的口号。现在SU7卖得不错,YU7又来收割市场了。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的"爆款"背后,藏着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陷阱?一辆车,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是一个代步工具,而变成了"身份象征"和"社交货币"?
看看YU7的宣传语:"完美复刻豪华超跑的优雅气质"。多么熟悉的配方啊!这不就是当年手机圈玩剩下的套路吗?把参数堆到极致,把设计吹上天,再配上几个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消费者就乖乖掏钱了。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一辆"复刻超跑"的SUV吗?还是说,我们只是被营销话术洗脑,误以为自己需要?
更讽刺的是那个"宝石绿"车漆。宣传说是"灵感源自哥伦比亚绿宝石",还要强调"量产良率突破85%"。我就纳闷了,一辆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漆面像不像宝石,还是安全性能、续航能力、售后保障?当车企把精力都花在这些花里胡哨的"卖点"上时,真正关乎消费者利益的核心技术,又投入了多少?
还有那个"天际屏全景显示系统"。1.1米超宽投影区域,108 PPD超视网膜级显示,听着很唬人对吧?但开车时需要这么多信息轰炸吗?研究早就表明,车载屏幕越大,驾驶员分心的风险就越高。这些所谓的"创新",到底是为了提升驾驶体验,还是为了在参数表上多写一行字?
最让我反感的是那个"人-车-家三位一体的智能生态"。现在连汽车都要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忘了,车最基本的功能是安全地把人从A点送到B点?当车企都在比谁的车机系统更花哨时,有没有人关心过,这些复杂的功能会不会增加行车风险?会不会让驾驶员的注意力从路面转移到屏幕上?
我不是反对技术进步,更不是针对小米。但在这个被营销话术裹挟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是那些参数爆表、功能繁多的"科技玩具",还是简单可靠、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各家都在比谁的屏幕大、谁的语音助手聪明、谁的车漆更像宝石。这正常吗?当一辆车的卖点不再是安全、可靠、实用,而是能不能控制家里的空调时,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跑偏了?
消费者也不是完全无辜。我们太容易被那些光鲜亮丽的参数和设计吸引,太容易为所谓的"黑科技"买单。但静下心来想想,你买车的钱,有多少是花在了真正需要的功能上,又有多少是花在了那些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几次的"炫酷"配置上?
下次看到这类产品宣传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车企都在强调这些?为什么参数越来越夸张?为什么设计越来越浮夸?想明白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就能少交些"智商税"。
说到底,科技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成为科技的奴隶。当一辆车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它能跑多远、多安全,而是取决于它能控制多少智能家居时,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