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牛冠凯给奔驰留个言,怎么感觉这场景有点似曾相识呢?奔驰刚发布的那个片花,早上刷出来的时候,我手机差点都要滑下去了,你说气不气人。
毕竟是奔驰,大牌啊,人家那是自信,还是别的什么,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明白。你看他们那个宣传片,又是拍得情深意切,又是讲的什么人生哲理,结果下面评论区那是炸开了锅,比我周末加班的心情还复杂。
这事儿吧,你说巧不巧,前两天刚看到个类似的,也是个大牌,也是类似的操作,然后就一股脑的全涌上来了。网友的记忆,有时候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也清晰得多。
你看那些截图,那些评论,一个个的,都是真的言辞恳切,带着股子“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一直很信任一个人,结果他做了件让你特别失望的事,你想骂,又觉得好像有点不值得,只能憋着,然后找到个宣泄口。
奔驰这波操作,表面上看是品牌方的“情怀营销”,但底下藏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你想啊,平时人家是高高在上,是“大G”、“S级”的象征,现在突然放低身段,跟你谈人生,谈理想,这反差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有人说这是“危机公关”,也有人说是“顺势而为”,但我觉得,更像是他们在试图弥补点什么。你仔细想想,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变化太快了,新能源的车,一辆辆的冒出来,性能、智能化,都把传统车企打了个措手不及。
奔驰不是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了,每次都是有点小动作,就能被无限放大。这次的这个留言事件,说白了,就是把之前一些陈年的“小疙瘩”给重新翻了出来。
你想想,当年那个“中国稀土”的梗,还有后来的一些定价问题,都让大家对这个品牌有了更多的审视。所以,当他们再做什么,大家就会下意识地去对比,去考量,而不是单纯地接受。
而且,你看他们这次发布的片子,好像是在试图跟普通消费者“建立联系”,想让你觉得,“哎呀,奔驰也不过如此,他们也懂我们的烦恼”。但这种“懂”,有时候反而显得有点刻意。
你想啊,一个年收入几百亿的公司,让你觉得它跟你一样,每天为几块钱的菜价发愁,这本身就有点好笑。而且,他们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能不能真正打动人,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大家买奔驰,很多时候看重的还是那个品牌带来的价值感,是那个“面子”,是那个别人一看就知道“哦,这是个好车”的标签。你突然跟我谈“诗和远方”,甚至跟我谈“柴米油盐”,这方向好像有点跑偏了。
我倒不是说奔驰做得有多坏,只是觉得,这种营销方式,在这个时代,可能有点跟不上趟了。现在的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际的体验,是性价比,是品牌能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痛点。
你突然跑来说“我懂你”,但实际行动上,或者历史记录上,并没有让人觉得你真的“懂”,那这种“懂”就有点苍白无力了。
我甚至在想,牛冠凯这个名字,是不是也挺有意思的。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普通消费者的一种心声?他留下的言,虽然简短,但里面包含的信息量,估计比奔驰那个片子本身还要多。
这年头,品牌要想真正赢得人心,光靠情怀牌,或者强行“接地气”,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是持续的创新,是过硬的产品质量,是真诚的服务,是能够让消费者觉得,你值得他们付出。
你看那些新势力,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他们敢于尝试,敢于跟用户直接对话,这种坦诚,有时候反而更容易赢得好感。
所以,奔驰这次,虽然也算是个“大动作”,但能不能真正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这股子劲儿,你说能持续多久?消费者会不会明天就忘了,然后继续追捧下一个“新玩法”?
这事儿,你说最后能怎么办?就这么过去了,还是真能激起点什么变化?
声明:本文90%以上的内容是我自己写的,少部分素材是借助AI工具帮助查找和核实信息,所有内容我都仔细检查过。图片素材都是真实的,文章的目的是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和不良内容,希望读者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