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站在展厅里,看着一台静静停放的新天籁,旁边维修工跟我调侃一句:这车跑了十几年了,还是这发动机最顺,跟新的一样。我心里想——你说的对,但又觉得不完全。大概这个VQ系列,真的有点神奇。
去年我搭车从市郊到市区,路上那几台搭载VQ的二手车,我用手感受,那种几乎没有顿挫的平顺,全靠它多年制造工艺的沉淀。这手感不像涡轮增压那么冲,但比起很多人工智能变速箱,光滑度真是高出不少。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我自己的骑士感变灵了,像这些老发动机,经过良心打磨,才会有这么稳的表现。
小时候听朋友说自家老爷子的老车,发动机都叭叭叭响。这VQ系列,则像是为安静打造的。推开引擎盖,那纯金属音的工艺,跟我在手工车床旁边看的场景差不多,制造的严谨和用心,让我开始理解什么叫极致制造工艺。而且,你会发现它的庞大气体阀门排列,像极了工艺品,一点不繁琐,基本上是羽毛般的轻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些关于研发的细节——估算投入不少于570亿日元(这段先按下不表),用6年时间研制。真正厉害的是,那时候日产对细节的追求,像极了对手工艺品的打磨。相比现在的快产快销,VQ像是慢火炖出来的佳肴,精益求精得让人觉得:或许机械制造的魅力,从未过时。
但真要比一比,VQ和涡轮车比到实操层面,差别还是挺明显的。比如涡轮增压的车,动力响应快,有劲,但要把涡轮拉出来得踩油门深点,起步时稍微有点冲,动静都大。而VQ,起步轻柔,没有那种咚咚的感觉,属于你还没反应,它就反应了。这让我想问:是不是,平顺就是另一种动力?或者说,平顺更难追求?
技术上,这真是一个圆润程度的问题。VQ采用双凸轮轴和24个气门,像拼积木一样精准。那气门顶部涂一层DLC,减少摩擦,估算,别看是科技感,实际上就像给刀刃上了油,让它切割得更利索。你看那个喷雾润滑,像是在缸壁的喷泉上浇水,挺像我小时候用的喷壶,润得均匀不浪费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什么让这个引擎能持续那么久?难不成,品质就是买不起的定制感?但我知道,很多品牌的生产流程,都有个精度坑。我猜,日产通过镜像加工技术,把所有零件都做到极致,摩擦以外的震动也少了。概念简单,机械上的精准让它不用装那么多补丁。
不正经说一句,可能要怪我太喜欢旧事物了吧。毕竟,现如今很多发动机,都靠涡轮挣钱,没有那么讲技术是耐用的,这点我也认,但反过来想:难道我们还能找回那种静静的平顺感吗?是不是,机械制造那份用料扎实和工艺细心才是关键?还是我只是感性脑补了点?
我还记得有段我和一位经销商聊天,他说:二手的VQ发动机,跑了十几年,还能跑100万公里,钱花得值。我心想,这靠谱吗?但多次开过那些老车,我确实觉得,VQ的发动机运转的确稳得像老家门口那颗老槐树。对比近几年新出厂的搭载涡轮的车,虽然冲劲更猛,但长远来说,动静的流水线里,那种调和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其实一直在好奇:新技术会不会压垮这些古典的工艺?为啥像VQ那样的头牌,总能在岁月中走得那么稳?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有没有偏离,我是不是太迷恋机械的纯粹感?可能,但我觉得,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不只是速度,还要那份熟悉的触感。
对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平顺的发动机,是不是像生活中的好朋友,你不用时时关注它,但它一直陪着你,付出最少却最可靠。这种感觉,是不是也是一种座驾的温度?
说到突然想到一个事:假如我开VQ十年,会不会像那位朋友一样,只是惯了它的节奏,而忘了换更酷的技术?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份疑问——我们追逐新鲜,但背后是不是还藏着那份依赖。路上那台老天籁,谁都知道它在,那种安静又信赖的心情,难道不是唯一的价值?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下一辆车,究竟还是追求那瞬间冲劲,还是像VQ那样呢?又或者,还能有比它更羽毛轻的存在?这大概也是个慢慢等答案的故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