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深度试驾:颜值与性能的盛宴,这些硬伤你能忍吗?
小米YU7上市一个月订单飙到28.9万辆,首小时锁单量直接冲到12.2万,直接刷新了国产纯电SUV的爆款纪录。 当你真的开上这台“网红神车”,才会发现:它用低趴轿跑的设计让你一眼心动,却也用溜背造型榨干了后排头顶空间;它用3.23秒破百的加速刺激你的肾上腺素,却让选装碳纤维方向盘和Brembo卡钳的成本悄悄叠加;它标榜835km超长续航,实测却只能跑到650km。 ,现在订车,你得等上整整一年。
颜值党的狂欢,代价是什么?
4999mm的车长配1.6米低趴车身,无框车门+隐藏式把手,侧面看像一台拉高的法拉利猎装车,开上路回头率能逼停路人。 为了0.23Cd的风阻系数,设计师把车顶压得太低:身高1.8米的乘客坐后排,头顶离天幕只剩半拳空间,夏天暴晒时天幕温度能煎鸡蛋,哪怕选装3分钟自动变暗的调光天幕也救不了烫头的尴尬。
选装件成了颜值党的“氪金陷阱”:21英寸轮毂+红色Brembo四活塞卡钳+碳纤维方向盘(Alcantara+碳纤维混搭),握上去瞬间点燃赛道魂,单是影青色车漆就要加7000元,更别提免费限时的碳纤维后视镜和迎宾踏板,看似慷慨,实则暗戳戳推高总价。
空间:中大型SUV的定位,紧凑型SUV的体验?
轴距3米,腿部空间足够奢侈:1.75米身高坐后排能跷二郎腿,工程师为了偷头部空间,削薄了座椅填充层,坐垫短且硬,长途乘坐腰背抗议是常态。 前备箱114L容积能打,塞进24寸登机箱还有富余,电动开关+语音控制仪式感拉满。
可后备箱被溜背造型拖了后腿:开口高、纵深短,28寸行李箱得斜着放,婴儿车卡门槛的社死现场分分钟上演。 更迷惑的是设计偏心,右后座底下藏了个抽拉式储物抽屉,左后座却空空如也,强迫症患者当场崩溃。 33万级的顶配MAX版,后排只给加热不给通风按摩,夏天蒸桑拿的体验直接劝退家庭用户。
性能猛兽,家用属性扳回一城
双电机四驱MAX版508kW/691马力,一脚油门3.23秒破百,推背感堪比“被踹了一脚”。 后轮275mm超宽胎+双腔空悬是隐藏大招:舒适模式下碾井盖如履平地,运动模式过弯侧倾抑制接近Model Y,红绿灯掉头一把方向搞定。
续航成了争议焦点:CLTC标称835km,实际城市通勤电耗16.8kWh/100km,续航达成率80%(约668km);高速狂奔直接掉到78%(650km),北方冬天还要再打五折。 800V平台充电倒是真香:15分钟补能620km,第三方充电桩兼容率99%,里程焦虑? 不存在的。
智能科技:炫酷有余,实用不足
1.1米长的天际屏HUD把时速、导航、能耗投影到挡风玻璃,三区自由组合堪称科幻片现场。 开车时得低头瞟屏幕,强光下反光+戴偏光镜直接黑屏,部分用户还反馈“晕车感”,安全隐患暗藏。
5颗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算力)堆料凶猛,城市NOA却偶发误判;语音助手能控制开前备箱,调个雨刮得翻三级菜单,物理按键党冷笑离场。 苹果生态打通算是惊喜:UWB钥匙控车、Apple Music无缝衔接,可惜车机应用商店空空如也,生态优势打了对折。
交付和价格:劝退的终极武器
下订前先做好心理建设:标准版交付排队60周(14个月),MAX版也要苦等42周,等到2026年提车还可能多交1.5万购置税,黄牛转单加价2万的传闻早已满天飞。
性价比争议更是一触即发:四驱Pro版比MAX便宜5万,却砍掉了空气悬架和碳纤维套件;防眩目后视镜在标准版上“临时取消”,官方轻描淡写甩锅“文案错误”,车主维权群连夜建起。
问题来了:你愿意为3秒级加速和回头率爆表的设计,忍受局促的后排、一年的等待,以及33万级车型的后排“桑拿座”吗? 当Model Y降到23万、理想L6虎视眈眈,小米YU7的爆单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评论区等你开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