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门再成生死门!公关大棒打错了谁?
成都那辆烧成空架的小米SU7,车门又被砸得坑坑洼洼,还是没撬开。
这是半年里第二起了。10月13日凌晨,车子失控翻滚爆燃,救援的人用拳头砸,捡石头撬,车门纹丝不动。最后火灭了,人也没了。
三天后,雷军站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台上,西装笔挺地宣布小米汽车卖了40万辆。然后他话锋一转,声音拔高,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
台下的掌声稀稀拉拉,有点犹豫。事故遇难者尸骨未寒,公众对车门安全的质疑还在网上沸腾,一场本该严肃的安全检讨,就这么轻飘飘变成了对“黑公关”的声讨。
我翻过小米的营销手册,满眼都是“智能驾驶投入57.9亿”、“1800人研发团队”这种金光闪闪的大词。可当活生生的人被火焰吞没时,这些炫技的数字,都比不上车外那只绝望的拳头砸在门上的闷响。
小米SU7那个为了极致简洁而生的无机械式外门把手,一旦断电,就成了实打实的“死亡陷阱”。外面根本没法电动解锁,唯一的生机是车内一个备用小把手,还得指望车里的人能动。这种为了颜值牺牲安全冗余的设计,跟工信部正在征求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更讽刺的打脸来得飞快。官媒的批评排着队来了。《浙江日报》直接点破:“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第一财经的标题更狠——《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雷军和他的团队可能真觉得,这波舆论是“黑公关”在搞鬼。但我说句大实话:他们压根搞错了“噪音”和“信号”。网上那些杂七杂八的议论是“噪音”,而打不开的车门,是关乎人命的“信号”!这都分不清,危机公关的算盘打得再响也是白搭。
当一部分“米粉”还在社交媒体上围攻批评媒体时,真正的危机正在发酵:公众对品牌的信任,正随着每一次“车门无法打开”的新闻一点点崩塌。车企能控制宣传的节奏,但控制不了灾难发生的时间;能删掉负面帖子,但删不掉消费者心里越来越大的问号。
说到底,雷军那句“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说得挺对。但真正的创新,不该只是让车机屏幕更花哨,而是得让碰撞后的车门能被人从外面打开。能搞定拟人化情绪识别的AI,却搞不定一个关键时候能保命的机械结构,这大概是这个科技时代最大的黑色幽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