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的大伙儿都在议论一件事,就是那个靠着哈弗SUV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长城汽车,好像突然“想开了”,开始琢磨两件听起来挺玄乎的大事。
一件是,长城可能要跟贾跃亭那个在美国的法拉第未来(FF)公司合作,想办法把车卖到美国去;另一件更让人惊讶,说是长城自己偷偷摸摸地研发了好几年的超级跑车,马上就要亮相了。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犯嘀咕,长城这是怎么了?
好好的国民车不造,非要去碰超跑这种“奢侈品”,还跟名声不那么好的贾跃亭传绯闻,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说白了,这背后其实是长城一种深深的焦虑,一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要想看懂长城这步棋,咱们得先看看它现在过得怎么样。
从账面上看,长城汽车的日子有点“虚胖”。
就拿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说,车卖得不少,总收入也涨到了九百多亿,但仔细一算,揣进兜里的纯利润,反而比去年少了一成多。
要是再把那些卖资产之类的零碎收入刨掉,只看老老实实卖车赚的钱,那下滑得更厉害,少了快四成。
这是个什么情况呢?
就像你家楼下开了二十年的小饭馆,看着每天客人络绎不绝,比以前还热闹,但老板月底一算账,发现刨去房租、水电、人工和越来越贵的原材料,赚的钱还没以前多。
原因很简单,周围新开的饭馆都在打折促销,你为了留住老顾客,也不得不把招牌菜降价卖。
长城汽车就陷在这么一个“增收不增利”的怪圈里。
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你降一万,我降两万,跟不要钱似的。
长城的董事长魏建军,一开始是坚决反对的,他觉得这么搞是伤害品牌,对老车主不公平。
话说得很有道理,可市场不讲道理。
你不降价,消费者就跑到隔壁家去了。
最后,硬气的长城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一辆车优惠个三四万块钱,用实实在在的利润去换市场销量。
这么一来,以前卖一辆车能赚两万多,现在只剩下一万四了。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来回撕扯,让长城非常难受。
继续在低价市场里肉搏,迟早会被耗干;唯一的出路,就是往上走,去够那个更贵、利润更高的市场。
于是,长城给自己开了两剂“药方”,一剂猛药,一剂险药。
猛药就是造超跑。
这件事听起来跨度很大,就像一个一直做家常菜的厨子,突然宣布要挑战法式大餐的最高殿堂。
但长城不是闹着玩的,董事长亲自带队,据说项目已经秘密进行了五年。
这背后的门道在于,超跑这东西,虽然买的人少,但它就像一个品牌的“金字招牌”。
你看丰田,大家都知道是经济耐用的家用车,但它有个高端品牌叫雷克萨斯,一下子就把整个丰田的形象都拉高了。
还有比亚迪,以前总被人觉得有点土,但自从它推出了上百万的“仰望”之后,大家看比亚迪的眼光立马就不一样了。
长城也想学这一招,通过打造一款顶级的、代表技术和艺术巅峰的超跑,来告诉所有人:我长城,不光能造好用不贵的SUV,也能造出世界顶级的豪华性能机器。
这块“金字招牌”一旦立起来,它的光环就能照耀到下面的哈弗、魏牌、坦克这些车型上,让消费者觉得,买长城的车,有面子,技术也信得过。
更现实的是,超跑的利润极高,卖一辆顶得上卖几十辆普通车,也能实实在在地缓解一下公司赚钱难的压力。
另一剂险药,就是和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F)合作。
这事儿就更有意思了,一个是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派,一个是常年靠着概念和融资在美国“画饼”的话题人物,怎么看都不像是一路人。
但这里面,可能藏着一笔“各取所需”的买卖。
长城现在最大的心病之一,是怎么走向世界,尤其是怎么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但是,由于关税壁垒,直接把中国生产的车运到美国去卖,价格会变得非常高,毫无竞争力。
而FF呢,虽然车一直没造出几辆,但它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公司,有在美国建厂的计划。
如果长城能通过和FF合作,利用FF的“美国户口”,在美国本土生产汽车,那就能完美绕开关税这道墙,直接在美国市场和当地品牌竞争。
有人发现,FF新公布的一款车,外观和长城旗下的高端MPV魏牌“高山”长得非常像,这似乎也印证了双方可能在进行深度合作的猜测。
说白了,这可能是一场“我出技术和工厂,你出美国身份和市场门票”的交易。
当然,这剂药的风险也非常大。
贾跃亭和他的FF公司,在商业信誉上一直备受争议,这么多年来,“下周回国”的梗都快成了传说了。
长城跟这样的伙伴深度捆绑,无异于走钢丝。
万一FF那边再出什么问题,长城投入的资源和技术很可能就打了水漂,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品牌声誉。
怎么在合作中保护好自己,建立一道防火墙,是长城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所以你看,无论是造超跑,还是联手FF,长城走的都是一条高风险、高投入、高不确定性的路。
这就像一场豪赌,赌赢了,就能突破品牌天花板,打开新的利润增长空间,一举摆脱当前困境;赌输了,就可能陷入研发投入巨大却不见回报、国际合作反受其累、国内市场又被价格战不断侵蚀的多重困境。
哈弗的成功,让长城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但这一次,用超跑和跨国合作这两张牌,能不能把长城带到品牌和市场的金字塔尖,考验的将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更是长城在品牌运营、文化塑造以及应对复杂全球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
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围的过程中,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一个样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