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刚把问界 M5 EV 版开了 500 公里环线,停在服务区摸着手感细腻的 Alcantara 方向盘,再想起它 25 万级的定价,我这个开了十年车、评过几十款新能源的老炮儿,心里只剩一个疑问:这台明明是赛力斯把 “家底” 都掏出来的车,怎么在问界家族里,销量一直是 “老末”?
先别急着抬杠,咱们先掰扯清楚:问界 M5 的 “诚意”,真不是我吹出来的。
很多人说 “诚意就是堆配置”,但 M5 的诚意,是赛力斯在 “用户感知不强,但体验上能爽一辈子” 的地方下了功夫。
先说用料 —— 去年拆车时我就注意到,M5 的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达到 78%,A 柱、B 柱用的还是热成型钢,硬度比同级别某合资 SUV 高 12 个百分点;车门内侧的隔音棉是原生棉,不是回收棉,跑高速时 60km/h 的风噪只有 52 分贝,比 Model Y 还低 3 分贝。这种 “不图表面好看,只做实在安全” 的做法,在现在 “堆屏堆沙发” 的新能源市场里,其实挺难得。
再聊核心体验:鸿蒙座舱 2.0 系统我真的吹累了。语音唤醒响应 0.8 秒,我连续问 “打开空调 24 度 + 导航到下一个服务区 + 播放周杰伦的歌”,它不会卡顿也不会听错;15.6 英寸的中控屏分辨率 2K+,阳光底下也不反光,连我妈这种对电子产品不敏感的人,都能一次点中图标。更关键的是底盘 —— 前双叉臂 + 后多连杆的组合,再加上华为的 CDC 自适应减震,过减速带时滤震干脆,没有多余弹跳,变道时车身侧倾也小,开起来像 30 万级的运动型 SUV,完全不是 “家用代步车” 的松散感。
还有细节:座椅的侧翼支撑能自动调节,长途开车腰不酸;后备箱底下藏了个小储物格,能放充电线、急救包,这些 “不显眼但贴心” 的设计,比加个后排娱乐屏更让我觉得 “被尊重”。
我查了 2024 年 Q2 的销量数据:问界 M5 卖了 8600 台,而 M7 是 3.2 万台,M9 是 1.5 万台 —— 妥妥的 “垫底”。但这真不是 M5 不够好,而是它踩中了三个 “市场坑”。
第一个坑:空间 “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在买新能源的用户,80% 都看重 “大空间”。M5 的后排腿部空间只有两拳(我 180cm 坐进去),后备箱常规容积 367L,而 M7 改款后后排腿部空间有三拳半,后备箱能塞下两个 28 寸行李箱 + 一个婴儿车。家庭用户一对比,肯定选能装下老人孩子和行李的 M7,M5 的 “运动定位” 反而成了短板。
第二个坑:竞品把 “差异化” 卷没了。M5 刚上市时,“华为智驾 + 运动底盘” 是独一份,但现在 25-30 万级 SUV 里,特斯拉 Model Y 有品牌光环,小鹏 G6 有 XNGP 全场景智驾,比亚迪唐 EV 有 “三电终身质保” 的口碑。M5 的智驾虽然稳,但没到 “碾压级” 优势;底盘好,可大多数用户试乘试驾时,感受不到 “长期开着爽”,反而会因为 “空间小” 直接 Pass。
第三个坑:问界自己 “偏心” 了。自从 M7 改款、M9 上市后,问界的营销资源基本都倾斜给了这两款车 —— 线下门店主推 M7 的 “大空间”,线上宣传全是 M9 的 “豪华配置”,连官网首页都很少看到 M5 的身影。我上个月去 4S 店,销售上来就给我推 M7,我说想试 M5,他才不情不愿地找钥匙,这种 “内部倾斜”,直接让 M5 成了 “被遗忘的孩子”。
第四个坑:消费需求变了,M5 没跟上。现在用户买新能源,要的是 “一眼能看到的爽”—— 比如后排的娱乐屏、冰箱、大沙发,甚至是车载 KTV。但 M5 的设计思路还是 “驾驶优先”:没有后排娱乐屏,没有车载冰箱,连座椅按摩都只有顶配才有。年轻人觉得 “不够潮”,家庭用户觉得 “不够用”,自然没人买单。
作为开了 M5 几百公里的博主,我真心觉得它是赛力斯最 “走心” 的产品 —— 没有为了堆配置牺牲驾驶质感,也没有为了降本偷工减料。但销量不好,不代表它没救。
其实赛力斯可以给 M5 做个小改款:比如把后排座椅往后挪 5cm,增加 10L 后备箱空间;加个后排小屏幕,再把座椅按摩下放到中配;营销上别只吹 M7、M9,多宣传 M5 的 “驾驶优势”—— 毕竟还是有很多像我一样的用户,不想买 “移动的客厅”,就想要一台 “开着爽、用着稳” 的车。
最后说句心里话:销量不代表一切,M5 或许不是最 “讨市场喜欢” 的车,但绝对是赛力斯最 “有诚意” 的车。希望它能被更多懂车的人看到,也希望赛力斯别让这台好车,真的成了 “昙花一现”。
你们觉得问界 M5 销量垫底,还有哪些原因?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咱们一起扒一扒新能源市场的 “选车逻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