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已经拥有或正在考虑购买电动汽车的朋友来说,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在心头:每天下班回家就把车插上充电器,充上一整个晚上,这样对电池到底好不好?
会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把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电池给充坏了?
这个问题牵动着大家的钱包,也影响着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网络上的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说现代技术很先进,随便充没问题;有的则警告说,长期这样会严重缩短电池寿命,甚至有安全风险。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经过对多位电池领域专业工程师的咨询和对现有公开数据的分析,我们今天就用最朴实直白的话,把这件事彻底说清楚。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事实,那就是现在的电动汽车,无论是哪个品牌,都安装了一套非常智能的系统,叫做电池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BMS。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电池的“私人管家”或者“大脑”。
这个系统的首要职责之一,就是防止电池被过度充电。
当您把充电枪插上后,BMS会实时监控着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
当它检测到电池的电量即将达到100%的时候,它就会自动下达指令,果断地切断来自充电桩的大部分电流。
所以,从物理层面讲,想把一个正常的现代电动车电池充到“爆炸”或者“撑破”,BMS这一关就过不去。
在充电完成之后,有些车辆还会进入一种“涓流”模式,用非常微弱的电流来补充电池自身微小的电量消耗,确保您第二天早上用车时,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满电状态。
因此,单就“过充”这个行为本身而言,偶尔整夜充电并不会直接导致电池报废,这一点大家可以先放宽心。
既然系统能防止过充,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关于电池寿命受损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真正影响电池长期健康的,并非充电时间的长短,而是一个更隐蔽的组合因素:持续的高电量状态与高温环境的叠加。
让我们把电池想象成一个人。
吃饱饭(充满电)本身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让一个人吃得十二分饱,再让他立刻到炎热的夏天太阳底下站一晚上,那他肯定会非常难受,身体也会出问题。
电池也是如此。
当电池处于接近100%的满电状态时,其内部的化学物质活性非常高,电压也处于最高水平,整个电池就像一根被拉到最紧的橡皮筋,承受着很大的内部压力。
如果此时,外部环境温度也很高,比如在夏季的室外停车场,经过白天的暴晒,地面和车内温度居高不下,这种“高温”和“高压”的双重作用,会急剧加速电池内部不可逆的化学衰退过程。
比如,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会加速分解,正负极材料的结构会更容易被破坏,这些都会直接导致电池的有效容量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续航里程“缩水”。
有专业机构的测试数据可以佐证这一点。
实验表明,将同一款电动汽车分别放置在常温环境和45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进行整夜充电,经过一段时间后,高温环境下那辆车的电池容量衰退速度,是常温环境下的三倍以上。
这个差距是非常惊人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有南方的网约车司机分享经验,他有两台一样的车,一台长期停在凉爽的地下车库充电,另一台则经常停在露天车位充电,两年下来,地库那台车的电池健康度明显要比露天那台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这减少的续航,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用车成本和便利性的损失。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充了一整晚”,而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充满了电并保持了一整晚”。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快充和慢充,哪个对电池更好?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慢充,也就是我们家里安装的交流充电桩,它的电流比较小,充电过程平缓温和。
这就像是细嚼慢咽地吃饭,食物能够被充分消化吸收,肠胃负担小。
电池在慢充状态下,内部的锂离子有充足的时间,有序地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整个过程发热量低,对电池内部结构的冲击非常小,是最有利于电池健康的充电方式。
而快充,也就是公共充电站的直流快充桩,为了追求速度,它会用非常大的电流和电压,把电能迅速“灌”进电池里。
这就像是狼吞虎咽地吃快餐,虽然能快速填饱肚子,但对消化系统的压力很大。
长期频繁地使用快充,强大的电流冲击可能会导致一部分锂离子来不及嵌入到正确的位置,而在电极表面形成结晶,这种现象被称为“锂枝晶”。
这些结晶会逐渐堵塞电能的通道,降低电池的容量,严重时甚至有刺穿电池内部隔膜、引发安全问题的风险。
因此,工程师们的普遍建议是,日常通勤以慢充为主,把快充当作长途出行或者应急情况下的补能手段,尽量减少连续高频率使用快充的次数。
最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不同类型的电池,也需要有不同的“养护”策略。
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两种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的优点是安全、寿命长、成本低,很多国产品牌,比如比亚迪,就大量使用。
它的一个特点是电压平台比较平,也就是说电量从高到低变化时,电压变化不明显,这使得BMS有时难以精确估算剩余电量。
因此,对于磷酸铁锂电池,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完整的充电,比如从较低电量充到100%,这样做是为了帮助BMS系统进行一次“校准”,让它重新认识到“满电”和“空电”的准确界限,从而让日常的电量显示更加精准。
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能提供更长的续航,但它相对要“娇气”一些。
它对高电量状态比较敏感,长时间保持在100%满电,其材料老化速度会加快。
所以,对于使用三元锂电池的车辆,更好的日常使用习惯是设置一个充电上限,比如充到90%就停止,随用随充,尽量避免让它长时间处于满电“待命”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像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虽然本质上是磷酸铁锂,但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散热效率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充电过程中的热量聚集问题,这也是其能够提供超长质保的底气所在,体现了中国在动力电池技术上的强大实力。
总而言之,对于电动车充电一整晚的问题,我们不必过度焦虑。
车辆自带的BMS系统已经为我们守好了第一道防线,防止了物理上的过充。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和避免的,是让电池长时间处于“满电”和“高温”的双重压力之下。
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如尽量选择在凉爽的环境下充电,避免在车辆经过暴晒或长途行驶后立即充电,日常以慢充为主,并根据自己车辆的电池类型采取合适的充电策略,那么我们的电池就能拥有一个更健康、更长久的寿命。
电动汽车的电池并没有那么脆弱,科学合理地使用,它会是您一个非常可靠的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