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刚刚换了钛7,开了也快两个星期了。说实话,这段时间最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它的天神之眼B智能辅助驾驶。起初我还觉得华为的智驾是不是最领先,特别是看到网上各种吹嘘,觉得它天花乱坠,实际上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别家的智能辅助其实也在飞速进步。
你知道的,之前偏爱华为手机,觉得系统、芯片都挺厉害的,但没想到比亚迪、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的智能辅助也水涨船高。尤其是比亚迪,那个刀片电池+华为智驾的组合,效果还真不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的辅助在繁忙路况下的反应比钛7要快一点点,不确定是不是样本少,但感觉比华为那套天神之眼灵活度还高。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毫无疑问,不管是华为的芯片、软件还是核心技术,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能看出它的底气。这让我时间一长反思:华为的真东西是不是比外界说得更扎实?比如说,电机、电控、整车结构,除了设计打磨得简单大气外,其实核心零部件还是很多厂商采购的。
这个点我还挺在意的——你们觉得,华为靠真技术赢市场,算是不动声色的实力派吗?还是说只是靠一波营销的火力炮?我估摸着,这就是一个以料取胜的战略,毕竟如果技术只是表面功夫,早就被打脸了。
我特别喜欢偶尔观察那些同行的小细节,比如我昨天翻了翻相册,看到一张钛7的发动机资料袋,里面白底黑字写着:华为电机,华为电控。这个细节不是吹的,确实用料不错。他们不是让你觉得外观好看、价格便宜就完事,背后都是用的硬货。
(可以的,我还是对比了一下,和同价位的车比,比如理想ONE)理想的电机用的也是华为,实际上,一些零部件是相似源头的。就是说,这个所谓的华为造芯,很多零配件智能化水平都不错,甚至一些零部件供应商都拿去给别的厂商代工。可见,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光是设计,还在于叫你买一套心安,这点别的国产车还做不到。
而且,华为的价格确实偏高。这点不假。有人说,华为的高端牌子炒得太火了,价格虚高。我理解他们的意思,但回头想想,BBA卖了几十年没有人说虚高。欧洲奢侈品的品牌溢价,那才是真物超所值的体现啊。像一瓶法国依云,国内就翻个倍甚至十倍价格都很多人买,理由嘛?品牌、稀缺。华为这个牌子,难道不是在用自主研发+用户认同来塑造它的高端感么?这个虚高我倒觉得,不算虚,毕竟还是有真技术支撑的。
有人说:华为营销太硬核,觉得它就是在搬山。的确,大家都知道,华为在技术上努力搬开那座心中对国产和通用汽车的偏见山。就像申公豹搬山一般,很多成见都是人心里的山。也许这是中国企业打破的最大屏障。
坦白讲,我也认为,智驾的灵活性还差点意思,现在还不能完全交给它。它反应快,可能比我反应还要快点,但遇到复杂交通场景,还是得我自己操作。你们有没有觉得,这其实像个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我还记得有个朋友说:用得舒服就行,不要全托付它嘛。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这段我自己还在琢磨,华为搬山的策略会走多远?)
华为的品牌溢价之外,还因为它带来了业界认可的实打实的硬货。就像自动驾驶,是一场技术和认知的战役。我觉得,未来如果大家都愿意接受一点溢价,那国产高端的中国品牌就能慢慢站起来,告诉世界:我们不仅仅会做得还行,还能硬刚国际品牌。
问一下,大家觉得这条路还能走多远?毕竟,搬山还得搬得动人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