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悬赏500万!荣威飞凡重金缉拿黑公关,打响车企反击战[工信部数据]。9月12日,上汽荣威飞凡汽车法务部官宣面向社会征集针对品牌的恶意造谣、诽谤及商业诋毁线索,一经查实最高奖励500万元人民币。这一数额刷新了近期车企“反黑”悬赏纪录,也将汽车行业与网络水军之间的暗战推向高潮。随着新能源赛道竞争白热化,品牌声誉成为生死线,一场由企业自发主导的舆论净化行动正在全面铺开。
此次荣威飞凡发布的悬赏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行业集体觉醒的缩影。自2025年初以来,比亚迪、蔚来、鸿蒙智行、极氪、赛力斯、长安、深蓝等主流车企接连宣布对网络黑公关行为发起法律追责,并设立专项奖金鼓励公众举报。其中,多数企业开出百万级奖励,而荣威此次将上限提升至500万,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硬信号。根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8.3%,但同期涉及车企名誉权纠纷的诉讼案件数量同比激增47%[中汽协数据],反映出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端延伸至舆论场。在流量即话语权的时代,一条精心策划的负面短视频或图文帖文,足以在数小时内形成舆情风暴,直接影响终端订单转化率与品牌形象。
荣威飞凡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征集范围涵盖编造传播不实信息的自媒体账号、营销号、MCN机构,以及相关聊天记录、音视频、合同文件和资金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其打击目标直指那些有组织、成体系的“黑产链条”。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牌早在7月29日便正式开通“荣威飞凡汽车法务部”官方微博,标志着其维权机制进入常态化运作。彼时,官方披露已有大量虚假信息通过捏造“产品质量缺陷”“维修纠纷”等方式集中攻击荣威与MG品牌,部分帖子甚至模仿真实车主口吻发布“亲身经历”,极具迷惑性。这类内容往往借助算法推荐机制迅速扩散,在社交平台形成“信息茧房”,导致潜在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
事实上,此类乱象早已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就在荣威发布悬赏令前两天,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治理[工信部通知]。该行动重点整治非法牟利、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等行为,明确要求平台压实主体责任,清理违规账号,切断黑色产业链条。政策东风之下,车企集体亮剑,既是对监管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自我保护的必要举措。以极氪为例,其法务部披露,自8月29日极氪9X开启预售以来,已监测到超过230个矩阵式账号集中发布抹黑内容,话题集中在内饰材质造假、用户大规模退订等敏感领域。这些账号发布时间多集中于凌晨,内容高度同质化,IP地址分布异常集中,明显具备“水军”作业特征。
更深层次看,这些网络攻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部分MCN机构注册主体五花八门,涉及科技、文化、家政乃至童装店等无关行业,显示出规避监管的刻意操作。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次针对热门车型的系统性抹黑 campaign 成本可达数十万元,而回报则是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尤其在新车上市关键期,任何负面舆情都可能影响首批交付节奏,进而波及资本市场估值。因此,车企不得不投入巨大资源进行舆情监控与危机应对。数据显示,头部车企平均每年在品牌公关与舆情管理上的支出较三年前增长超两倍[艾媒咨询报告],远超研发费用年均增长率。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高额悬赏正成为一种高效且具威慑力的反制手段。500万元的奖励不仅能够激励知情者提供关键线索,更重要的是向整个产业链传递明确态度:任何试图通过非法手段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与此同时,上汽荣威承诺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并确保所提供证据经司法机关采纳后兑现奖励,此举极大增强了公众参与信心。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悬赏属于民事要约行为,只要符合条件即可构成有效合同关系,企业必须履约,这也为举报人提供了法律保障。
从技术层面看,当前黑公关手段不断升级,已从早期的简单刷评发展为AI生成内容、深度伪造音频视频、跨平台联动炒作等复合形态。一些水军甚至利用虚拟定位、批量账号养号工具实现隐蔽投放,给追踪溯源带来巨大挑战。为此,车企纷纷组建专业数字取证团队,结合大数据分析与区块链存证技术固定侵权证据。例如,蔚来已建成覆盖全网的舆情监测系统,可实时识别异常传播模式并自动标记可疑节点;比亚迪则与第三方网络安全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内容真实性鉴定模型,准确率达92%以上[比亚迪技术白皮书]。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是健康市场生态与灰色利益链之间的较量。车企重拳出击虽短期内难以根除顽疾,但持续高压态势已初见成效。据清朗专项行动办公室透露,截至9月上旬,已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2.6万条,处置账号9800余个,关闭MCN机构37家[中央网信办通报]。可以预见,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平台责任逐步压实以及企业维权意识增强,汽车行业网络环境将迎来系统性净化。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获取的信息将更加真实可靠,购车决策也将建立在更客观的基础上。而对于整个产业,唯有清除杂音,才能让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重回舞台中央,推动中国智造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