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巨头崛起,年出口114万辆,爆赚4200亿!

说起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现在大家伙儿张口就来的,多半是比亚迪或者吉利。

一个靠着电池和混动技术,在新能源车市场里杀疯了,另一个呢,满世界买买买,把沃尔沃这些响当当的牌子都收了。

可就在大家伙儿的目光都盯着这些“明星”的时候,有个一直挺低调的“老大哥”最近突然搞了个大新闻,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它就是奇瑞。

这不,奇瑞汽车最近向香港的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挺纳闷的,这家一年收入三千个亿,卖出去差不多一百九十万辆车,其中一半还都卖到了国外的汽车巨头,怎么现在才想起来上市?

中国汽车巨头崛起,年出口114万辆,爆赚4200亿!-有驾

而且一查才知道,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想上市了,为了这事儿,人家足足折腾了二十一年,这背后到底有多少咱们不知道的故事?

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

奇瑞这个企业,骨子里就带着一股“理工男”的倔劲儿。

早在2004年,当国内很多车企还在琢磨怎么造车的时候,奇瑞就第一次动了上市的念头。

可谁能想到,这一动,就成了一场长达二十一年的马拉松。

这二十多年里,它前前后后冲了六次,结果全都无功而返。

这过程里的坎坷,说出来都让人替它捏把汗。

头一次失败,是因为公司内部的股权归属问题没弄明白,自家的事儿没理顺,自然上不了市。

后来好不容易把内部问题解决了,又赶上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环境不好,上市的事儿也就黄了。

再往后,又因为有一阵子业绩不太理想,或者是一些审批资质没拿到手,一次又一次地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外。

换了别的企业,可能早就放弃了,但奇瑞就像个闷头搞技术的工程师,认准了这条路,就非要走到底不可。

今年,是它第七次发起冲锋,总算是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看到了上市的曙光。

光是这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经历,就足以看出这家企业有多么执着,甚至可以说有点“一根筋”。

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看起来有点“时运不济”的企业,在国外市场,那可真是另一番景象,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中国汽车巨头崛起,年出口114万辆,爆赚4200亿!-有驾

很多人可能没啥概念,现在咱们国家每向国外出口五辆汽车,其中就有一辆是奇瑞生产的。

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就拿去年的数据来说,2023年全年,中国汽车总共出口了四百九十一万辆,奇瑞一家就贡献了超过九十三万七千辆,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二十一年拿到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的第一名了。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奇瑞凭着一己之力,就扛起了中国汽车出口将近五分之一的份额。

而且,这可不是这两年才有的成绩。

早在2001年,咱们国家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会儿,奇瑞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车卖到国外去。

二十多年下来,它的业务已经遍布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天寒地冻的俄罗斯,到热情似火的南美,再到黄沙漫天的中东,你都能看到奇瑞汽车在路上跑。

现在,奇瑞在全球的车主加起来已经快一千四百万人了,其中海外车主就占了三百三十多万。

这说明人家在海外不是简单地卖车,而是真的扎下根来,建工厂、铺设销售网,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当地市场。

说到这儿,很多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奇瑞在国内好像没这么厉害啊,怎么一到国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这就得说到奇瑞这些年给人的两种不同印象了。

在国内,不少人对奇瑞的记忆还停留在很多年前那个“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顺口溜上。

当年,奇瑞靠着一款名叫“奇瑞QQ”的小车火遍了大江南北,那小巧可爱的造型,还有几万块钱就能买到的亲民价格,让无数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有车梦”,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民神车”。

中国汽车巨头崛起,年出口114万辆,爆赚4200亿!-有驾

但是,车卖得太火,问题也跟着来了。

由于产量太大,品控没跟上,导致那段时间的奇瑞车小毛病不断,比如发动机漏油、变速箱不好用等等,口碑一下子就下来了。

这个“黑历史”,成了奇瑞心里的一根刺。

为了摘掉“低质低价”的帽子,奇瑞后来也是下了狠心,在2014年把这款功勋车型QQ给停产了,开始把重心转向研发技术、提升品质,往中高端方向努力。

可是,就在大家觉得奇瑞要安安心心搞技术转型的时候,它又因为内部管理上的一些事儿,频频上了新闻。

前不久,网上就爆出来一封奇瑞内部的邮件,要求员工周末必须加班,这事儿在网上一片哗然,搞得公司董事长尹同跃都得亲自出来公开道歉,承认没考虑到员工的休息时间。

这事儿还没过多久,又传出消息说,奇瑞要求旗下的4S店把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给销售人员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有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它在海外市场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每年几千亿的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全球市场的开疆拓土,一边是内部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抱怨;一边是亮眼的财务报表,一边是挥之不去的“压榨”形象。

这种强烈的矛盾感,也让外界对奇瑞这家企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不小的疑问。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它的销售构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虽然奇瑞的出口量非常惊人,但其中占大头的还是传统的燃油车。

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的今天,奇瑞在这条新赛道上,脚步似乎慢了一些。

你看它的数据,有时候一个月出口十几万辆车,但其中新能源车的销量可能只有几万辆,跟燃油车的体量完全没法比。

中国汽车巨头崛起,年出口114万辆,爆赚4200亿!-有驾

这说明什么?

说明奇瑞在海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过去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下来的成本优势和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

而在技术含量更高的新能源领域,它和国内的顶尖对手相比,确实还存在差距。

你看比亚迪,早就彻底不生产燃油车了,靠着自己的电池和混动技术,在国内外都卖得风生水起。

再看吉利,通过收购和入股,手里握着一堆国际大牌,从低到高什么车都能造。

相比之下,奇瑞的路子显得有些“传统”。

当然,这个埋头苦干的“理工男”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这两年,奇瑞下了一步非常关键的棋,那就是选择和华为合作。

它们一起搞出来的“智界”品牌,车上用的就是华为的鸿蒙智能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

说白了,就是奇瑞负责把车造好,提供扎实的机械底子,而华为则为这台车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

这步棋走得非常妙,一下子就补上了奇瑞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从市场反应来看,效果也确实不错,今年上半年,奇瑞新能源车的销量一下子涨了一倍多,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

如今选择在香港上市,奇瑞的算盘也打得很清楚。

香港是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那里的投资者可能更懂得一个在全球有广泛业务的制造业巨头的价值,能给它一个更高的估值,也能为它未来的技术研发和全球扩张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有了资本的加持,奇瑞未来的路怎么走,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它是会继续利用成本优势,当好它的“出口大王”,还是会拿着这笔钱,下定决心在高端化、智能化上跟特斯拉、比亚迪这些顶尖高手掰掰手腕?

这道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但不管怎么说,这家倔强的企业在门口等了二十一年,总算是要进场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