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郊区,一座号称“全球最聪明”的汽车工厂悄然投产——全自动机械臂精准焊接电池组,AGV小车穿梭于无人仓库,AI质检系统实时扫描瑕疵。
这座由东风本田打造的电动化工厂,不仅是中国市场首座本田系新能源专属基地,更被内部称为“2030战略的起爆剂”。
当传统合资品牌还在为燃油车库存焦头烂额时,东风本田为何敢押注数十亿建厂?
答案藏在营销负责人龚熙的一句话里:“我们要让中国消费者忘记‘合资’二字。 ”
这场豪赌背后,是供应链本土化的激进实验。
武汉工厂的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早已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37%的份额,而东风本田甚至将CTB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权限下放给中国团队。
有业内人士透露,某德系合资品牌曾试图将电池包设计权收归总部,却因成本飙升和交付延迟被迫妥协。
龚熙的决策看似冒险,实则暗合行业规律:谁能控制成本,谁就能在价格战中活下来。
但本土化绝非简单的“零件国产化”。
东风本田与Momenta合作的智能驾驶项目,初期因数据回传海外引发合规争议,最终选择将算法训练服务器全部落地北京亦庄。
这一调整直接导致项目进度延迟三个月,却换来了更贴合中国路况的自动泊车系统。
某新势力品牌工程师评价:“合资车企过去总被诟病‘反应慢’,现在连数据都要本地化,这才是真刀真枪的本土化。 ”
电动化转型的加速器,则是一记“反常识”的营销重拳。
当其他品牌还在玩配置加减法的游戏时,东风本田S7直接打出“全国统一价”,4S店销售坦言:“以前靠装潢和贷款赚差价,现在提成全靠厂家返点。 ”
这种打破行业潜规则的做法,引发经销商体系震动。
某华北地区投资人抱怨:“利润薄得连展车电费都快付不起了。 ”
但消费者端的反馈却呈现两极分化——年轻群体称赞“不用和销售斗智斗勇”,老客户却质疑:“一口价是不是变相减配? ”
智能化赛道的布局更显微妙。
与DeepSeek合作的AI语音系统,在演示时能准确识别“打开天窗但别关空调”的复合指令,实测中却因方言口音频繁出错。
这种“实验室与马路”的差距,暴露出合资品牌的技术落地痛点。
某自主品牌产品经理尖锐指出:“他们总说‘安全第一’,实际上是用保守策略掩盖开发能力不足。 ”
但龚熙团队的反击来得很快:最新OTA升级包中,自动变道功能的触发阈值从时速80公里下调至60公里,这比某新势力品牌的激进方案保守,却比日系竞品大胆得多。
供应链的深度绑定同样埋下隐患。
宁德时代虽为行业龙头,但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二线厂商正以更灵活的商务条款抢夺客户。
有传言称,东风本田已秘密接触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试图建立“双供应商”体系。
这种摇摆暴露出合资车企的焦虑:既要享受本土化红利,又担心被单一供应商卡脖子。
某券商分析师算过一笔账:若武汉工厂全面采用宁德时代电池,其成本将比广汽丰田bZ4X低8%,但议价能力会逐年下降。
在营销战场,本土化策略遭遇文化冲突的考验。
为迎合中国年轻用户,东风本田在车机系统里植入王者荣耀语音包,却引发70后车主集体投诉“花里胡哨”。
更戏剧性的是,某短视频博主拆解新车时发现,车架上的日文零件编号被刻意打磨,取而代之的是激光雕刻的汉字标识。
“既要强调血统,又想摆脱影子”,这种矛盾在合资品牌中极具代表性。
一位离职员工透露:“日方最初连雨刮器供应商都不愿更换,现在却默许将LOGO里的‘H’字母缩小了三分之一。 ”
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当Momenta发布城市NOA领航功能时,东风本田却坚持先从高速HWA切入。
这种“求稳”策略在内部引发争论:保守派认为“功能不成熟会毁掉品牌信誉”,革新派则警告“错过窗口期将永远沦为追随者”。
龚熙在一次闭门会上定调:“我们不做期货技术,但每项功能必须比竞品多两道安全验证。 ”
这种态度在碰撞测试中得到体现——某自主品牌在25%偏置碰中拿到G评级,而东风本田的同级车型却多做了侧面柱碰和电池包穿刺实验。
经销网络的变革暗流涌动。
推行“一口价”后,部分4S店开始转型“直营代理”,销售人员的KPI从卖车转向用户运营。
北京某门店甚至开辟了电竞体验区,试图用“场景化营销”留住客户。
但这种转型代价沉重,一家位于三线城市的经销商算过账:改装展厅花了200万,但进店量只增长了15%。
更棘手的是,直营模式动摇了传统经销商的利益链,某省级商会正酝酿联合抵制政策。
“我们现在就像被绑在战车上,”一位投资人苦笑,“要么跟着电动化冲,要么被时代碾碎。 ”
这场转型中最隐秘的博弈,藏在人才争夺战里。
东风本田武汉研究院开出双倍薪资挖角新势力工程师,但一位入职半年的自动驾驶专家坦言:“这里的技术评审流程要过五道关卡,不如创业公司一张A4纸痛快。 ”
与此同时,日方派遣的技术高管频繁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大厂,学习敏捷开发模式。
这种文化融合的阵痛,在某个细节中可见一斑:新工厂控制室的电子看板上,日语指令已被中文完全取代,只有角落里的和式盆栽还留着些许“血统证明”。
消费者的真实反应或许是最终裁判。
在某汽车论坛的热帖中,一位Model Y车主试驾东风本田电动车后写道:“底盘调校确实老道,但屏幕滑动时的卡顿让我想起2016年的安卓机。 ”
这条评论获得超过3000次点赞,却遭到本田铁粉围攻:“你根本不懂什么是造车底蕴! ”
这种撕裂的舆论场,恰是合资品牌转型期的真实写照——当“技术本田”的光环遭遇电动化浪潮,情怀与现实的碰撞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