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球第三,凭借技术自主和海外布局实现逆袭,逐步改写汽车行业格局成为新势力代表

比亚迪这几年真是搞了个大动作。从最早做电池起家,到现在跃居全球第三,背后其实有不少细节让我觉得挺有趣的。

你知道,我一个搞研发的,平时经常跟零部件供应商打交道。之前听他们讲,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其实不用多说,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尤其是2024年,刀片电池的全球市占率达到75%以上,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自己用,还在供货给一些全球品牌。你能想象吗?一款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开始在芯片电池领域扮演核心角色,打破了西方垄断。这让我琢磨:是不是技术自研这件事,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不像传统的品牌,只是靠品牌溢价或者渠道,所以倒转思路看,今年比亚迪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800亿,团队规模也扩大到12万人。

比亚迪全球第三,凭借技术自主和海外布局实现逆袭,逐步改写汽车行业格局成为新势力代表-有驾

说到海外布局,真是棒打鸳鸯,两边共享。我特意翻了下朋友圈的笔记,看到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的工厂照片,规模都挺吓人。用他们的官方说法,是快速复制中国制造+本地化运营。实际上,我猜他们这么做,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我个人估算,海外生产线每车成本能降低不少,差不多20-30%),另一方面也落实本地市场策略。对了,你知道泰国市场占有率吗?超过30%,欧洲增长更是两百多个百分点,夸张了点。

这里我有个好奇:比亚迪能持续这样高速增长,M型的供应链和能量会不会开始出现瓶颈?毕竟,全球这么忙,很多资源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手里。我还记得有朋友说过:他们的核心零部件价格,按自研成本,确实比合资便宜。这不是夸张,成本低了,毛利率自然高。比亚迪的那套刀片电池和碳化硅芯片在行业里算是硬货。但我心里还是有点疑问,如果技术发展遇到瓶颈,碳化硅芯片的制程难题没能解决,或者海外市场的政治风险升高,那未来会怎样?(这点先放在一边,以免太悲观)

其实我也在想,传统车企的反应。你丰田和大众的全球销量都在下滑。尤其是丰田,同比下降1.4%;大众下滑了2.3%。这两个巨人之前一直稳稳拿着市场份额,现在被比亚迪和特斯拉蚕食,太刺激了。据说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销量是100.3万辆,特斯拉才33.67万辆,明显取得赛道领先。你觉得,传统品牌的压力,会不会让它们调整绝招?还是说,只能靠降价和技术跟进来拼?

比亚迪全球第三,凭借技术自主和海外布局实现逆袭,逐步改写汽车行业格局成为新势力代表-有驾

而且,去年我还逛了好几家修理厂,听修理工讲,现在换电池的车多了。这正好契合比亚迪的电池+E平台战略。你知道,换一块刀片电池的成本,大概在1万到1.3万人民币之间?看不同车型,但整体维修和维护的成本,估计比传统火油汽车更低。而且,换电站遍布城市,就像加油站一样便利。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充换电会不会比加油还普及?我自己是有点担心,充电的时间和基础设施,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

这也让我想到,他们在规则制定方面也在抢占先机。比亚迪发起修订国际充电标准,推动中国技术提案,竟然占比超过40%。很明显,在国际技术话语权上,至少开始向中国靠拢。这阶段我还没细想过,要是未来技术壁垒真正被打破,谁还能说自己真的是独门技术的传奇?(这点留个悬念)

未来什么方向最迷人?我猜,半固态电池、光储充一体化,可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新故事。全套的能源闭环,一步步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也在提升。比亚迪目标2025年冲击500到550万辆,这可不是空谈。

这一切看似爆发式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技术积累、全球布局和行业变革。你觉得,下一个黑马会是谁?还是说,真正的突破点就在这条已经被大步踩过的道路上?我不断在想,是不是我们自己也得用地气来判断这些变化,而不能再只盯着表面上的销量数字。

比亚迪全球第三,凭借技术自主和海外布局实现逆袭,逐步改写汽车行业格局成为新势力代表-有驾

反正,汽车圈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究竟是坚守传统的品牌得以幸存,还是新的技术领跑者彻底颠覆市场,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