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6%热效率把丰田六年纪录改写,纯电跌18%股价反涨11%,一箱油西安跑深圳的秦L让长安东风排队来买DM-i
去年腊月二十八,我一哥们儿开Model 3从北京回承德老家。服务区排队充电,零下二十度,车里不敢开空调,裹着军大衣刷手机等了四十分钟。旁边车位停着台秦L,车主开着暖风,座椅加热开最大档,续航显示还在往上涨。我哥们儿当时脸都绿了,说回北京就把车换了。
这事儿能说明点什么。纯电不是不行,是没解决真问题。续航焦虑、冬天打折、二手车不保值,这三座大山一直杵在那儿。
四月的销量出来,比亚迪纯电39万辆,比上月掉了18%。照理说这数据一出,股价该跌。结果港股开盘两天涨了11%。机构用脚投票,加仓的全是插混赛道。前四个月插混增量占新能源总增量七成,比亚迪一家拿走58%。
资本闻到的味儿很简单——纯电的盘子在往插混挪。
那台1.5L自吸发动机,热效率做到46.06%,全球量产第一。丰田Dynamic Force保持了六年的40%记录,就这么被掀翻了。活塞用低温阳极氧化涂层,同工况温度能降28度。空调压缩机、真空泵全改电驱,机械损耗直接砍掉18%。
坊间传日系供应链内部开过会,内容大概是:2026年要是突破不了45%,就采购比亚迪发动机给东南亚市场用。这消息真假不好说,但技术输出这条路,确实已经在走了。
第五代DM-i亏电油耗2.9升。有人直播从西安开到深圳,一箱油65升,到地儿还剩12%。这不是刷数据,你去国道上跑一圈就知道,真能做到。
刀片电池换了插混专用版,厚度从13.5毫米压到8.5毫米,电量反而多了7%,成本掉了四分之一。比亚迪自己在青海有盐湖,制碳酸锂的现金成本7万一吨,外面报价14万。这个价差落到终端,就是定价权。
秦L起售价9.98万,比轩逸经典贵三千块。但油耗低42%,免购置税再省八千,首年用车成本倒挂四千。上市48小时订单破三万,东风日产扛不住,轩逸经典终端价紧急下调两万,库存还是压了18天。
我在4S店门口蹲过一下午。进店看秦L的人,十个里面七个是开油车来的,剩下三个开的是老款插混。纯电车主基本不来,要么继续开纯电,要么直接换回油车。
A级轿车市场去年被插混吃掉120万辆,今年这数字只会更大。日系合资降价一万,毛利直接掉4个点。比亚迪降一万,毛利只压缩1.2个点。打价格战,账得算明白。
长安、东风、奇瑞都在排队买DM-i系统。报价1.45万一套,比同行低三成。长安逸达插混版已经定点了,明年一季度上市。东风风神皓极、奇瑞艾瑞泽8在做冬季标定。外供版在发动机峰值功率上降了6千瓦,但油耗还是吊打丰田THS。
这局棋下得挺深。自己用完技术,顺便外供再赚一笔。80万套系统能带来116亿收入,净利率12%,相当于再造个弗迪动力。
泰国罗勇工厂52秒下线一辆车,年产能15万辆。秦L在那边卖199万泰铢,折合人民币39万,比国内贵12万,毛利率32%。滚装船45天到比利时,欧洲预售已经排到明年。
国内卷价格,海外挣利润。这账算得明白。
抖音上“秦L一箱油挑战2000公里”的直播,同时在线破80万。弹幕刷屏“工业义父”。比亚迪官方APP调研显示,62%用户下一辆车还选插混,只有19%考虑纯电。插混用户留存率比纯电高27%。
微博话题#比亚迪销量下滑#阅读3.2亿,高赞评论全是“纯电退潮,混动真香”。用户心智在变,续航焦虑这事儿,插混给解决了。
北方市场以前是插混的盲区。东北加华北占乘用车25%,插混渗透率只有8%。原因很简单,冬天油耗翻倍。第五代DM-i把北方冬季亏电油耗拉到4.2升,跟德系1.4T夏季油耗持平。黑河零下30度实测,空调升温到20度用时3分40秒,比Model 3快90秒。
比亚迪内部给经销商的培训资料流出过,2026年目标在黑龙江市占率做到20%,每卖一辆秦L奖励2000块寒区补贴。这个市场一旦打开,想象空间就大了。
销量跌,股价涨。看起来矛盾,琢磨透了就通了。资本押的不是短期销量,是混动替代燃油这条长坡厚雪。纯电卷800伏快充,比亚迪用一箱油跑2500公里的事实,把燃油车逼到墙角。
买车的人要的东西从来都简单——省心、省钱、不焦虑。谁能解决,谁就有机会。纯电还是插混,市场给了答案,只是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