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系列销量下滑,车主素质风波背后那些事
理想汽车这阵子有点不顺,身边不少朋友最近都在讨论,说理想是不是“走背字”了。其实我爸以前经常念叨一句话:“人要是太顺,就得小心哪天摔跟头。”这话放到现在的理想身上,还真挺应景。
记得前年那会儿,新能源圈里蔚来、小鹏、理想仨家伙打得火热,可谁都知道,那会儿稳坐头把交椅的还是李老板家的理想。L系列满大街跑,小区地下车库隔三差五就能碰见邻居家新提的L7。结果今年一看,这风向变了——网上新势力周销量榜单,我翻了好几遍,才找到第六名那个熟悉的小标志。
说起来产品线,现在买车的人问得最多还是增程式SUV,要空间要续航还图个智能辅助。我去年年底陪同事去试驾过一次L8,他最关心的是副驾驶座椅加热到底有没有分区控制——销售一脸无奈,说“这个配置没法选配,只能全系标配”,搞得他直嘀咕:“花五十万还不能自己挑座椅?”其实很多人觉得,今年销量掉队是因为i8,但听懂行师傅讲,其实老本行的增程车型也开始扛不住竞品冲击。
再说纯电那块,新出的i8造型真是争议大。有次我们单位停车场聚餐,有个技术男看着那台灰色i8直皱眉,“像MPV又不像MPV,也不像SUV,总觉得怪怪的。”大家凑过去研究半天,有人开玩笑,“你们这是买手机呢?非要学苹果革新?”后来群里聊起高速续航表现,一个老司机直接发语音:“我自测了一趟北京到天津,高速掉电快,不如预期。”
不过冷门细节倒挺多。我哥们去年刚换了MEGA Home家庭版,据他说后排旋转座椅用着是真方便,每次带孩子出去吃饭,把小桌板拉出来当临时画板用。但也有槽点,比如空调后排出风口容易积灰,他自己拆下来清洁的时候发现卡扣设计不太合理,还专门拍视频吐槽了一下。他老婆最喜欢那个低地台设计,说老人上下车不用抬腿那么高,比原来的老款SUV舒服不少。这些体验都是销售现场根本不会主动提及的小细节。
至于舆论危机这一块,我妈刷短视频看到“棺材车”梗,还特意问我:“你们年轻人怎么这么胡闹?给家用车起这种名字。”其实这些段子往往就是抓住用户心理阴影,下意识让中年家庭产生抗拒感。我楼上的王叔叔前阵子就犹豫,是不是该换MEGA,看完网络评论直接打消念头,“生怕买回去被邻居指指点点。”
最近还有个奇葩现象,全网都在吐槽某些品牌车主素质低。一时间朋友圈各种截图:插队充电、占道停车、甚至路怒事件,都和某车型挂钩。微信群里有人调侃,“以后见到XX牌照先绕远一点”。但实际上,大多数司机跟普通家庭一样,该接娃接娃,该送老人送老人,这种标签化真的让很多原本打算入手的人犹豫起来。“一家好人的形象,一旦被抹黑,就没人愿意贴上去了。”这是汽修店师傅聊天时随口说的话,可仔细琢磨还真挺扎心。
关于养护方面,也不是所有用户都满意。有位资深技师私下聊过,说今年部分批次轮胎耐磨层厚度缩水,新款比旧款少两毫米,用料确实省了,但实际影响主要体现在频繁跑长途或者经常满载的时候。他建议半年检查一次胎压和花纹深度,否则高速爆胎风险增加。这种情况一般只有老手才注意得到,新手基本不会留神这些细节。
最后再补一个冷知识:早年间有位北方地区出租司机曾反馈,同样路线下增程式车型冬季油耗比春秋高出15%,原因竟然是北方供暖季气温低导致发动机频繁介入发电。这类数据平时很难查证,多半靠老司机口碑流传。不过对于注重经济性的家庭这种季节性差异也是选购前不得不考虑的一环。
所以现在回头看看,从产品更新滞缓,到市场竞争激烈,再到舆论标签化以及养护隐忧,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让曾经高歌猛进的品牌陷入困境。有时候技术领先未必管用,人情世故反而成了决定成败的一环。楼道里的王阿姨最近准备卖掉她家的旧款ONE,据说已经联系二手平台报价,她嘴里念叨着:“换啥不知道,就是别惹麻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论坛、维修店闲谈及个人真实经历等日常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