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视频挺火的,说的是一个零零后的小伙子,给他爸买了一辆一汽丰田的bZ5电车,还特地拍了个短片,名字起得也挺有意思,叫《给老爸的新能源“潜艇”》。
视频里,这小伙子真就把车开进了一个差不多一米五深的水坑里。
坐在副驾驶的父亲当时估计都懵了,眼看着车子在水里,仪表盘居然还亮着,车窗还自己升起来挡水,最后这车还真就跟没事一样,从水里开了出来。
这一下,网上可就热闹了,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说这电车怎么比丰田自家的越野车还能扛?
也有人盯着价格看,说十六万块钱的合资车,居然给配了激光雷达,这是打算跟国产车拼命了吗?
不过,这热闹背后,也引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的话题。
有文章分析说,别看咱们国产车现在卖得火,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可实际上,平均算下来,卖一辆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到四千块。
而丰田呢,在全球范围内,卖一辆车平均能赚两万多块钱,差距是好几倍。
这么一听,感觉确实有点不是滋味。
就好像我们这边在热火朝天地赔本赚吆喝,人家合资大厂却在一边降价,一边还能悄悄地赚大钱。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咱们的汽车工业真的只是表面风光,实际上是在给别人当陪衬吗?
咱们今天就借着这辆“潜水车”的事,好好把这里面的门道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利润差距的问题。
两万三和四千块,这数字摆在一起,确实挺吓人的,很容易让人觉得咱们的企业在做亏本买卖。
但是,咱们得看明白这笔账是怎么算的。
丰田这两万多的利润,是它在全球市场上卖出海量的凯美瑞、卡罗拉、RAV4这些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之后,平均下来的一个数字。
这背后是丰田上百年的技术积累、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和一套已经运转得极其成熟、成本控制到极致的生产体系。
说白了,这是人家吃了几十年的“老本”,用过去积攒下来的巨大优势在赚钱。
反过来看咱们的国产新能源车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最近十年才刚刚起步的“新兵”。
它们现在所处的阶段,不是守业,而是创业。
大量的钱都投到哪儿去了呢?
是投在了研发上。
你看,一个全新的纯电平台,一套自己开发的智能驾驶系统,一座先进的电池工厂,这些东西哪个不是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去砸出来的?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混动技术,理想的增程器,小鹏的智能驾驶,蔚来的换电站网络,这些都是咱们自己的企业真金白银投入换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钱花出去,短期内看是降低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是在构筑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再说了,为了让大家能更快地接受和使用电动车,咱们的车企还在大力铺设充电桩、建设服务网络,这些都是巨大的前期投入。
所以,拿一个正在全力投资未来、开拓市场的“创业者”的短期利润,去和一个已经功成名就、靠着传统优势赚钱的“守业者”相比,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
咱们的国产车企不是在“血亏”,而是在用今天的钱,去赢得一个更广阔的明天。
接着,咱们再聊聊安全这个事。
丰田bZ5能“潜水”,车身结构据说非常扎实,一位修车老师傅看了都说这用料像是以前的老款进口越野车。
这说明丰天在车辆的物理防护,也就是被动安全这方面,确实是下了功夫的,继承了它一贯“皮实耐用”的口碑。
这种把车造成一个“移动堡垒”的思路,当然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关键时刻能保命。
但问题是,在今天这个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所说的“安全”,还仅仅是指车子结不结实,撞了以后人有没有事吗?
显然不是。
现在的汽车安全,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全面的概念。
就好比打仗,你有一身最坚固的盔甲,刀砍不进箭射不穿,这固然很安全。
但如果对手已经用上了能从远处精确打击的武器,那么更重要的可能就不是你的盔甲有多厚,而是你能不能提前发现危险,能不能灵活地躲避攻击。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除了被动安全这个基础之外,现在大家更看重的是主动安全,也就是让事故根本不发生的能力。
这恰恰是咱们国产品牌正在全力攻克的方向。
你看现在很多国产车上都装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各种摄像头,再配上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它们能像人的眼睛和大脑一样,时刻观察路况,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危险,比如突然窜出的行人、旁边车辆的异常举动,然后主动采取刹车或转向来避免碰撞。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能力,难道不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安全吗?
另外,对于电动车来说,电池安全是重中之重。
丰田宣传的“28年电池零事故”,听起来很厉害,但我们也要知道,这主要指的是它技术非常成熟的镍氢混动电池。
在纯电动车领域,它还是个后来者。
而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上的创新,大大降低了电池在受到撞击或穿刺后起火的风险,这种针对电动车核心痛点的安全技术,同样是世界顶级的。
所以说,丰田bZ5的“硬”,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优秀代表,而我们国产品牌所追求的,是一个既有坚固身躯,又有聪明大脑和可靠心脏的全新安全体系。
最后,我们来看看价格。
丰田bZ5这次的定价确实很有冲击力,十几万就能买到,高配版本还带了智能驾驶硬件,摆出了一副要和国产车贴身肉搏的架势。
有人说这是“合资反杀战”,好像丰田一认真,别人就没得玩了。
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丰田偏偏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认真”起来了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是被逼的。
曾几何时,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是很有优越感的,一款技术不算先进的车,只要贴着合资的标,就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当比亚迪能把一款性能不错的混动轿车卖到八万块钱以内,当十几万的国产车普遍都给你配上了大屏幕、智能车机、舒适的座椅和不错的驾驶辅助功能时,消费者就不再那么容易被一个车标打动了。
大家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性价比。
所以,丰田这次的降价和增配,与其说是主动发起的“降维打击”,不如说是市场压力下的“被迫应战”。
它之所以能这么做,确实是靠着它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下来的丰厚利润,可以暂时不计较电动车业务的得失,用燃油车的钱来补贴电动车的市场竞争。
但这恰恰也说明,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它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它依然在依赖过去的辉煌来应对今天的挑战。
而掀起这场风暴的,正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
正是因为我们的企业足够努力,在技术、产品和价格上都足够有竞争力,才迫使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不得不放下身段,真正地参与到市场的公平竞争中来,拿出更有诚意的产品给中国的消费者。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