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媒体 “日经 BP” 的一篇报道,让汽车圈炸开了锅!报道直言,中国发动机技术突飞猛进,热效率都快摸到 50% 的门槛了。这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广泛关注。“日经 BP” 还采访了马自达、日产、丰田、本田等一众日本车企相关人士,他们的看法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表示,当下中国发动机在混动车型领域发力明显,通过特定工况来提升热效率。然而,马自达研发的 SKYACTIV - Z 发动机,目标是让热效率在所有转速下都能提升,这难度可比中国车企的做法高多了。不过他也提到,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在配合电动系统使用这方面,和中国发动机有些相似之处。
日产的态度则更为实在。他们坦言,中国车企在发动机研发上那是相当认真,在各大车展上,国产发动机的身影越来越多。而且,中国本土供应商发展迅猛,许多零件都能自主生产,开发速度之快,着实让日本车企惊叹。日产的开发人员觉得,只要运用好废气循环和稀薄燃烧技术,做到 45% 以上的热效率并非难事,他们自己也在朝着 50% 的目标努力奋进。
丰田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车企的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插混车型,市场表现极为出色。为此,丰田不仅考虑采用中国合资工厂生产的发动机,还特意换上中国负责人,专门开发适合中国国内市场的车型。和比亚迪合作推出 bZ3 等车型后,丰田更是深刻体会到中国企业开发流程的高效。
本田中国相关人员也感慨,现在中国插混车凭借价格优势,在市场上大杀四方。本田目前的插混是基于油改电平台打造,而中国企业清一色采用专用电动车平台,差距一目了然。因此,本田准备与中国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至于未来具体怎么发展,还在深入探讨之中。
不过,也有日系混动工程师对中国车企公布的热效率数据提出质疑,认为测试方法与日本存在差异,怀疑为了数据好看而调整了参数。毕竟实际驾驶过程中,能否稳定保持如此高的效率,还得打个问号,当然,数据本身或许并无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零部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速度惊人。如今,日系车企越来越多地采购中国本土零件,开发周期也被迫随之缩短。就像丰田任命中国负责人,就是为了能更迅速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
从比亚迪与丰田的合作项目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已逐渐掌握核心技术,丰田也越发重视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本田虽仍在沿用传统油电混动技术,但面对市场变化,也不得不考虑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销量雄踞全球第一,车企在电池、电机、发动机领域全面发力。日系车企一方面认可对手的强大,另一方面也积极调整策略,或是通过合作分享技术,或是加快本地化生产。
当下,国内车企不仅在传统发动机领域深耕,电动化转型的速度更是令人瞩目。日本媒体虽指出中国发动机技术仍存在差距,但进步速度远超预期,尤其是供应链体系完善后,开发节奏已然焕然一新。
日本车企在发动机技术上历经几十年沉淀,而中国企业在电动车领域已抢占先机,如今又在混动技术上奋力追赶。双方合作开发项目日益增多,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的差异,或许将成为下一个争议焦点。
全部评论 (0)